丁曉平
2013年03月0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原題:毛澤東和他的父親母親
□13歲的毛澤東和父親爆發了“內戰”。父親要他磕頭賠禮,毛澤東說:“如果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
“韶山沖,長又長,砍柴做工度時光。雞鳴未曉車聲叫,隔夜難存半合糧。韶山沖,村連村,十戶人家九家窮。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想象,偉人毛澤東就是誕生在這首民謠所歌唱的地方。東北距長沙約90公裡、東南離湘潭約50公裡的韶山沖,在毛澤東還沒有成為中國領袖之前,毫無疑問是一個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地方。
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沖南岸上屋場,盡管貧窮落后,但山清水秀。在這個“每日瞻依仙境”的山溝裡,毛澤東在他16歲之前,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它方圓半徑十裡地的地方。
母親文七妹在她26歲時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毛澤東。這一年,父親毛順生23歲。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在襁褓中夭折了,這給文七妹的打擊很大。為了把第三個孩子平安地養大,她干脆回到湘鄉的娘家唐家圫,而且還在一座觀音廟那裡叩拜一塊巨石認作干娘,並給孩子取名“石三伢子”。因此,毛澤東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家度過的,一直在那裡生活到9歲才回韶山沖讀書。
毛順生把兒子送進了離家最近的私塾讀書,南岸這個離家才200米的私塾,是毛澤東讀書生涯的第一站。私塾老師鄒春培對收毛澤東這個學生,很是欣慰,他跟毛順生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精明能干的毛順生對此卻毫無奢望,他的想法極其簡單又實際:“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隻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札,就要得了。”事實也正是如此。除了受妻子文七妹娘家之書香門第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毛順生因為自己讀書太少、文化根底淺的緣故,在一場關於椿柴山公案中敗訴,本來有理的事情卻因為對方引經據典無理講出了三分理,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輸了官司不說,還斷送了柴地。這事給毛順生的震撼很大,他發誓要讓兒子讀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給自己爭口氣,支撐門戶。
但令這個農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毛澤東的脾氣也很像他,倔犟頑強,甚至還有些暴躁。而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兒子讀了書以后,竟然也引經據典地來反對他這個父親!毛澤東回憶說:“有一件事,我特別地記得。當我在13歲左右時,有一天我的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中來。在他們的面前,我們兩人發生了爭執。父親當眾罵我。說我懶惰無用。這使我大發其火。我憤恨他,離開了家。我的母親在后面追我,想勸我回去。我的父親也追我,同時罵我,命令我回去。我走到一個池塘的邊上,對他威脅,如果他再走近一點,我便跳下去。在這個情形之下,雙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內戰’。我的父親一定要我賠不是,並且要磕頭賠禮,我同意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這樣結束了這場‘戰事’。從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當我以公開反抗來保衛我的權利時,我的父親就客氣一點﹔當我怯懦屈服時,他罵打得更厲害。”
從因為帶領同學去池塘游泳而頂撞塾師,受到父親的責罵離家出走“罷課”,到父親當眾責罵他“懶惰無用”,再次離家並以投水自殺相威脅,引經據典地說什麼“經書上說‘父慈子孝’,可見‘父慈’在前,‘子孝’在后,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最后僅勉強地“隻屈一膝下跪”向父親道歉,“叛逆”的精神在13歲的毛澤東心中已經像越冬撒下的小麥,開始迎接春天。毛澤東回憶說:“父親常常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則引用經書上的話來和他相對,說為上的應該慈愛。至於說我懶惰,我的辯解是大人應較年輕的人多做工作,而父親的年紀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並且我說我到了他那樣大的時候,我一定比他更出力地工作。”
面對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兒子的反抗,毛順生有些無奈。他隻有妥協,畢竟兒子才13歲,再說棍棒下面也不一定真的就出孝子。尤其是當被自己罵作“沒有王法”的兒子離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3天后,還是一個砍柴的老人幫助給送了回來,這多少讓毛順生感到有些后怕。漸漸地,他明白了靠拳腳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管教兒子已經不合時宜。這是毛澤東沒有想到的,他說:“回家之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點。父親比較能體諒我了,而塾師也較前來得溫和。我這次反抗行為的結果,給我的印象極深。這是我第一次勝利的‘罷工’。”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