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平
2013年03月0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1918年6月,25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畢業。為了理想,他又要遠行去比長沙更遠的北京。這時,母親文七妹患病了。慈母臥病在床,游子在外飄蕩,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毛澤東決定回鄉探母。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1918年8月初,毛澤東從韶山沖和唐家圫匆匆探望了病中的母親,很快就回到長沙做前往北京的准備工作。臨行前,大概在上中旬,毛澤東在長沙給自己的兩個親舅舅文玉瑞和文玉欽寫了這封家書:“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別,到省忽又數日。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專以游歷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並承照料疾病,感激不盡。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議。今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后,擬由潤連護送之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這封家書落款沒有具體的時間,但從信中可以推斷毛澤東確實專門回鄉探母。信中提到“定於初七日開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這與事實有所出入。事實上,毛澤東是8月15日從長沙啟程的,農歷是七月初九,而同行的有羅學瓚、張昆弟、李維漢、羅章龍、蕭子升、陳贊周等24人。因為自己出門在外,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母親常年住在舅舅家中,靠兩個舅舅照料,毛澤東對此感激不盡。又因為“鄉中良醫少,恐久病難治”,而為了母親盡早康復,毛澤東在家中和舅舅們提出想接母親“同下省”——帶母親一起到長沙診治的建議。或許因為自己馬上要去北京,或許因為母親的身體條件不許可,母親仍然留在舅舅家休養。於是毛澤東回長沙后,還是在百忙之中,“特請人開來一方,如法診治,諒可收功”。但毛澤東對此亦沒有十分的把握,在信的末尾還是寫上了自己接母親到長沙治療的建議:“如尚不愈之時,到秋收之后,擬由潤連護送來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潤連,就是毛澤東的大弟弟毛澤民。
毛澤東將這封家書匆匆郵出,連時間都沒有落下,可見他當時確實十分繁忙。15日起程后,在途中因洪水沖斷鐵路,毛澤東一行在河南郾城停留一天,於18日到達許昌,19日抵達北京。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離開湖南,走向全國。
在北京的消費很高,因為毛澤東是向朋友借錢來的,所以一到北京就得找事掙錢糊口。在恩師楊昌濟教授的幫助下,毛澤東被介紹給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於是,毛澤東在圖書館有了一份助理員的差事,每月8塊大洋。要知道,那時候,李大釗的月薪為120塊,胡適為200塊,陳獨秀為300塊。毛澤東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裡。”
1919年初,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出國手續都已經辦好。3月12日,因為母親病重,毛澤東決定辭職回家。4月6日,毛澤東回到長沙。這時,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五四運動正在醞釀中。毛澤東一到長沙,就開始主持新民學會會務,同時為解決生活問題,經同班同學周士釗的推薦,到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每周6節課。這時,母親在弟弟澤民和澤覃的護送下來到長沙診治。
毛澤東一邊忙著教書,一邊忙著組織愛國運動。工作的繁忙自不必說,但毛澤東還是盡力抽出時間陪同母親去看病,四處求醫問藥,在20多天裡,他“親侍湯藥,未嘗廢離”,竭盡人子之責,孝敬可親可敬的母親。
母親患的是淋巴腺炎。在毛澤東的照料下,母親的“病狀現已有轉機,喉哦十愈七八,瘍子尚未見效,來源本身深遠,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毛澤東有近一年沒有回家了,他感到有必要向一直照料母親的舅舅們表示感激之情,於是他在4月28日致信七、八兩位舅父,將母親來到長沙診治的病情和自己北京之行的情況略做匯報。
毛澤東知道,對於52歲的母親來說,從遙遠的韶山來到省城長沙,機會難得。這是文七妹第一次到長沙,也是最后一次。恰好大弟弟澤民和小弟弟澤覃也都在這裡,毛澤東便帶著母親和弟弟們一起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而這也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一次。母親坐在椅子上,慈眉善目,安詳和藹,端庄大方,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3個兒子分立母親的兩側,這個時候,毛澤東26歲,毛澤民23歲,毛澤覃14歲。而這張照片也就成了毛澤東一家最早的照片了,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