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的親情世界:家有“兩個黨”

丁曉平

2013年03月08日08: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然而,讓毛澤東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后一次相聚。母親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時日,便由弟弟澤民護送回家。

此后,毛澤東廣泛接觸長沙教育界、新聞界和青年學生,進行各種聯絡活動。一個星期后,五四運動爆發。不久,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發動學生總罷課,聲援北京。7月14日,毛澤東主編並擔任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評論》創刊。他領導湖南學聯、新民學會等“激烈反對當時的湖南督軍大混蛋張敬堯”,成為湖南“驅張運動”的干城。

10月5日,母親病逝。噩耗傳來,晴天霹靂。毛澤東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帶著小弟弟澤覃回家奔喪。回到韶山沖,母親兩天前就已經入殮,毛澤東沒有見上母親最后一面。澤民告訴他,母親臨終時還在呼喊著他的名字。毛澤東聞言,心如刀絞,悲痛至極,熱淚長流。跪守慈母靈前,母親的音容笑貌恍然眼前,清晰可見,毛澤東不禁思緒萬千。在閃爍昏黃的油燈下,他揮筆寫下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首詩歌《祭母文》——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隻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裡。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至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后有言陳,與日俱長。尚饗!

這是一篇念頌母親的絕唱!這是一篇感天動地的美文!毛澤東將自己的痛苦、悲傷、思念、惆悵、悔恨、感恩之心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疑問,母親的病逝是毛澤東26歲的生命年輪裡最為痛心疾首的事件!毛澤東曾在寫給新民學會的老同學的信中說:“這是人生一個痛苦之關,像吾等長日在外未能略盡奉養之力的人,尤其生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10月8日深夜,毛澤東在寫好《祭母文》后,意猶未盡,又含淚寫下挽聯兩副——

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洒淚多。

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需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守靈7日,過了“頭七”,毛澤東帶著小弟弟辭別父親,回到長沙。后來,仍然沉浸在失去慈母之痛中的毛澤東給他的好友鄒蘊真寫信,對母親的高尚品德仍念念不忘。他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親就是最后這一種人。

失去了母親的毛澤東,這時更加感到“生前不孝死后孝”的遺憾,為了彌補自己“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痛,他將克勤克儉的父親接到長沙小住,盡一盡作為兒子的孝心。盡管父子間的關系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這“代溝”在親情紐帶中又算得上什麼呢?更何況,兒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而且在省城有了一份很體面的工作,這無疑也給作為農村一個小米商的毛順生添足了臉面。再說,父親的嚴厲,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父親是在母親安葬1個月后來到長沙的。同來的還有韶山沖毛氏家族中“學位”最高的國子監監生、堂伯父毛福生。和上次母親來的時候一樣,毛澤東同樣帶著父親和堂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合影。從照片看,毛澤東依然身穿長袍,但在他的左手手臂上戴著一個黑紗——顯然,他依然在深深悼念著他敬愛的母親。

農歷十二月初一(1920年1月23日),在母親去世才3個半月的時候,父親也積勞成疾,因患急性傷寒醫治無效病逝,享年50歲。五十而知天命,妻子尸骨未寒,長子與幼子遠在他鄉,老人自覺不久於人世,不禁心境蒼涼,黯然神傷。臨終前,這位一輩子善於經營,辛辛苦苦、精打細算一心想發家致富的農民,也沒有合上雙眼,大兒子遠在北京,小兒子在長沙讀書,隻有二兒子澤民守在身旁。

決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嚴君,血淚雖枯恩莫報﹔

最難堪七朝連七夕,念長男更念季子,兒曹未集去何匆。

聲聲含淚,字字是血。塾師毛麓鐘代毛澤東兄弟撰寫的這副挽父靈聯,逼真刻畫了對兒子“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的兒女情長舐犢情深。因為帶領湖南“驅張請願團”到京和組織平民通訊社,毛澤東沒有回家奔喪。父親和母親同塚合葬。毛澤東隻能把悲痛和哀悼埋在心底。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