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陳雲在中共歷史上的十大貢獻

(上海)劉啟芳 房 中
2013年03月22日15: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52年,陳雲和鄧小平在北京頤和園合影

七、領導國民經濟調整,為擺脫經濟危局做了極大努力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給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損失。陳雲“臨危受命”,在“大躍進”運動中盡量減少國家的損失,在“大躍進”運動后,領導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促使中國經濟早日走出困境。毛澤東在同王任重的一次談話中說道:“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陳雲同志對經濟工作是比較有研究的,讓陳雲同志來主管計劃工作、財經工作比較好。我們有的同志思想方法比較固執,辛辛苦苦的事務主義, 不大用腦子想大問題。”

在調整經濟的過程中,陳雲提出了一系列正確主張。陳雲力主進口糧食,來解決中國糧食不足的問題﹔ 動員2000萬城鎮人口下鄉,減少城市糧食的銷量﹔出售高價商品,回籠貨幣資金。陳雲還提出要發展農業,增加生產,而增加生產的主要途徑,就是大力發展化肥工業。1960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陳雲在安徽考察,分別聽取了中共安徽省委負責人關於農業、淮河河網化、化肥生產等問題和化工部基建司負責人關於年產八百噸合成氨廠建設問題的匯報﹔視察了江淮化肥廠,蕪湖化肥廠和造船廠。在聽取匯報時,陳雲明確指出:年產八百噸合成氨的小化肥廠在安徽辦得較多較早,雖然出的問題不少,但前景大有希望。

除了提出這些應急的辦法,陳雲還在思考落實調整方針的一些辦法。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八字方針”很難得到貫徹落實。1962年召開了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這次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運動以來的經驗教訓,系統分析了工作中的主要缺點和錯誤,明確指出了全黨當前的工作是調整。在這次會議上,陳雲是唯一一位沒有講話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之所以沒有在會上講話,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毛主席要我講話,我不講話,主要是和稀泥這不是我陳雲的性格,同時不能給毛主席難堪”。但僅僅過了半個月,陳雲就在“西樓會議”上詳細地闡述了中國經濟的形勢以及走出困境的辦法。這個講話也成為了陳雲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的原因之一。

在困難時期,一些省市出現了“包產到戶”現象, 來刺激農業生產,尤以安徽省最為突出。1961年3月廣州會議上,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向毛主席匯報了安徽農村包產到戶的情況和做法,當時主席表示可以試驗。據王光美回憶:曾希聖還向陳雲征求了意見,陳雲明確表示支持。陳雲不但支持包產到戶,還進一步提出了用重新分田的方法來刺激農業生產。據姚依林回憶:那段時間陳雲同志集中思考如何對付台灣國民黨叫囂反攻大陸的局面,認為農村在這種形勢下,包產到戶不如分田到戶。陳雲對姚依林說:“分田到戶,農民就會保衛自己的土地,現在不如分田到戶,可以試試看嘛”,“先搞分田到戶,這更徹底一點。集體化以后再搞”。陳雲為此先后找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闡述他的意見,都得到支持,最后在毛主席那裡碰了釘子。毛主席嚴厲批評說:“‘分田單干’是瓦解農村集體經濟,解散人民公社,是中國式的修正主義,是走哪一條道路的問題。” 從這時起,陳雲在政治上受到了冷落。

八、率先撥亂反正,推動中國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這一部分內容,筆者在《陳雲與<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形成始末》(《江淮文史》2011年第2期)一文中做了詳細的論述,這裡不再闡述。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