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走近中共六大:代表如何在白色恐怖下趕赴莫斯科?

李穎
2013年03月28日09:2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鏈接:中共六大召開的背景、概況及歷史意義

1927年7月15日,中共五大閉幕后兩個月,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后失敗,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

這時的中國共產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后,經過一系列新軍閥混戰,建立起在全國范圍內的統治,殘酷地鎮壓、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余人。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

1927年8月,黨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並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中央臨時政治局選舉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為常委,瞿秋白為主席。這次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黨指明了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中國革命進入黨獨立領導創建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新時期。黨先后發動和組織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近百次武裝起義,創建農村根據地。但是,這時的革命形勢依然處於低潮。然而,中共中央沒有認清形勢。1927年11月召開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國武裝暴動計劃,使“左”傾盲動錯誤在全黨取得支配地位。1928年4月,這次“左”傾盲動錯誤在全國范圍的實際工作中基本停止。

在此前后,在如何認識當前的社會性質,以及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前途等關系革命成敗的重大問題上,黨內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迫切需要召開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認真加以解決。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首都莫斯科納羅法明斯克地區五一村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選舉權的正式代表84人。瞿秋白作《中國革命與共產黨》的政治報告,周恩來作組織報告和軍事報告,李立三作農民問題報告,向忠發作職工運動報告,共產國際代表布哈林作《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報告。

中共六大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大會明確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會議認真總結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從而在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上澄清了黨內長期存在的錯誤認識,對以后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毛澤東后來曾評價說:“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是基本上正確的,因為它確定了現時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確定了當時形勢是處在兩個革命高潮之間,批判了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發布了十大綱領等,這些都是正確的。”同時,六大也存在一些缺點。一是對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缺乏正確認識,否認存在中間營壘,把民族資產階級當作最危險的敵人﹔二是把黨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城市﹔三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估計不足﹔四是在組織上片面強調黨員成分無產階級化和“指導機關之工人化”。盡管六大存在著上述缺點,但六大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

六大以后的兩年,全黨貫徹執行六大路線,中國革命出現走向復興和發展的局面。

(責編:楊麗娜(實習)、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