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后,在黃維命令下,國民黨軍派出大批飛機進行報復。敵機在一一○師宿營地附近扔下了大量炸彈,所幸我軍早有防備,並無大的傷亡。黃維的這一行為愈加增添了起義官兵對國民黨軍隊的痛恨,而當晚解放軍縱隊政委王維綱在代表劉鄧首長前來看望廖運周等全師官兵的歡迎會上的一句“這次戰場上英勇起義,全國人民都不會忘記你們”,使得一一○師數千官兵激動得淚流滿面。
一一○師起義后被編為解放軍二野第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二師,廖運周繼續任師長,從此結束了其長達20余年的“潛伏”生涯。新中國成立后,廖運周先后擔任沈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后任黨組副書記)、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等職,並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從而成為我軍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潛伏將軍”。
而一一○師起義后不久,人民解放軍野戰軍部隊便對被圍困在雙堆集地區的黃維兵團發起總攻,將其4個軍和1個快速縱隊共11個師10萬余人全部殲滅,黃維本人亦被俘獲。被俘后,黃維與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起被關在北京功德林監獄,接受改造。黃維之女黃慧南曾回憶說,剛開始黃維的抵觸情緒很大,處處與管教人員對立,還吟誦於謙的《石灰吟》“自勉”。為了顯示自己“將軍”的威嚴,他在戰犯管理所裡一直挺著腰杆走路,甚至還留起了胡子,自稱“在國民黨時期留的胡須,不能在共產黨的監獄裡剃掉”。
對如此“頑固不化”的死硬分子,“黨和政府沒有放棄,而是煞費苦心,不惜任何代價要將他改造過來”。據黃慧南回憶說,剛被關進去時黃維得了結核病,1953年春結核病發作,出現腹積水,兩腿腫脹,不能下地,病情嚴重。周恩來辦公室多次詢問他的病情,指示一定要盡全力搶救其生命,“政府不僅讓北京著名的醫學專家過來為他會診,還特別申請一筆外匯,到香港買很貴的抗生素給他治病”。后來,黃維以研究“永動機”為名拒絕思想改造,但黨和政府還是盡力滿足了他的要求,從管理所電機廠調來4名技術人員,與學理科出身的幾名戰犯成立科研小組,幫黃維研制“永動機”,周恩來在百忙之中甚至抽出時間親自審閱了他的設計圖。
眼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待自己如此真誠,固執的黃維逐漸被感動了。“他發自肺腑地承認,很多國民黨沒有做到的事情,共產黨做成了,開始誠心誠意地檢討自己”。1975年3月,黃維作為最后一批國民黨戰犯被特赦。當時,這些人可以自由選擇去處,可以回原籍,可以去香港,甚至還可以給足路費去台灣。但黃維毅然決然地留在了北京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擔任文史專員。此后,黃維工作努力,曾多次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3年,他還出席了第六屆全國政協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
人生有時真是充滿了戲劇性。廖運周與黃維當初誰也沒有想到,一一○師起義后,他們還能再次見面,不過,那已經是幾十年后的事情了,而且兩人的身份都和以前大不相同。那次見面時,黃維已經是認真接受教育、完成思想改造后的國民黨戰犯,廖運周則由黃維的部屬變成了民革中央和台辦的領導。當時,分別了幾十年之久的兩人見面后有感於人世的滄桑,皆唏噓不已。他們從各自的經歷談起,一直到遭遇,到生活,整整談了好幾天。昔日的恩恩怨怨,在這真誠的交談中,皆化作消逝的雲煙。
1989年3月20日,黃維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得知噩耗后,廖運周甚感惋惜,老上級的音容笑貌、一舉一動都恍若在眼前,他忍不住慨嘆人生的短暫。7年后,即1996年5月11日,廖運周亦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黃維與廖運周長達數十年的交往,至此潸然落幕。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