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黃維與廖運周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同為蜚聲中外的黃埔軍校畢業生,兩人曾攜手抗擊日軍,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寫下了燦爛的篇章。然而,因信仰不同,兩人最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早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廖運周在淮海戰役中率部起義,最終使黃維兵團全軍覆沒,黃維本人亦被解放軍俘虜,兩人由此分道揚鑣。待被俘后的黃維認真接受教育,完成思想改造后,兩人又盡釋前嫌,直嘆人生變幻莫測。
一
黃維(1904-1984),江西貴溪盛源鄉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國民黨第十二兵團中將司令。
廖運周,原名冠洲,別號匯川,1903年出生於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廖家灣。廖運周天資聰穎,河南中州大學肄業后即於1926年春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后隨炮科遷移至武漢。在武漢軍校學習期間,廖運周由中共著名兵運專家靖任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7月,廖運周從黃埔軍校炮科畢業,后被派任武漢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炮兵團少尉見習排長。8月1日,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爆發,廖運周隨即加入起義軍,任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團部上尉參謀兼警衛連連長。南昌起義后,起義軍南下潮汕失利,廖運周無奈輾轉赴上海、南京,后返鄉。第二年,受中共中央軍委指派,他到皖北壽縣籌辦學兵團,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學兵團中尉教育副官,后學兵團因故解散,廖運周又回到廖家灣,建立了黨支部,並發動“六六”雇工罷工,參加了阜陽、正陽關武裝起義。同年,廖運周出任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第四軍團參謀處上尉參謀,12月調任第九十六師參謀處上尉參謀。當時,中央順直省委軍委書記張兆豐領導該部秘密黨組織,廖運周是主要成員之一,他們曾策動安慶兵變,通電討蔣。此后,廖運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並率六五六團參加了台兒庄會戰,他在戰斗中身先士卒,屢立戰功。
黃維和廖運周的交往是從1938年的武漢戰役開始的。當時武漢會戰正酣,侵華日軍淞浦師團被中國軍隊重重包圍。處於包圍圈之外的日軍一部受命向東進攻救援淞浦師團。當這股日軍援兵直扑德安時,國民黨軍第九戰區司令薛岳為保証會戰戰果,全殲日軍淞浦師團,除令5個師南下堵口子外,還令防御面過大的守軍適當收縮集中。廖運周的六五六團在這樣的背景下,隨大部隊轉移陣地,趕往戰場前沿。
彼時,廖運周的六五六團剛在茨芭山勝利地襲擊了日軍的輜重隊,繳獲了大批輜重和其他戰利品。聞知黃維的十八軍就駐在附近,廖運周隨即帶了不少戰利品作禮物去拜訪黃維。黃維其人和陳誠一樣,對派系關系非常重視,這廖運周雖然與自己素不相識,卻是黃埔五期的,屬於“黃埔系”,因此也願意接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