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葛健豪(中)、蔡暢(右一)、向警予(右三)等勤工儉學生在法國蒙達爾紀女校
性格堅毅 勤奮好學
葛健豪出生時,在當地當時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國藩家族、“鑒湖女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們彼此聯姻,構成了封建統治階級在荷葉的最上層。而葛健豪的父親原是湘軍的參將,后作過鹽運使、按察使,與曾國藩有姻親關系。葛健豪和哥哥由母親陳氏撫養成人。葛健豪幼時聰穎好學,性格堅毅。 16歲時,葛健豪與永豐蔡蓉峰結婚。
1907年,秋瑾在浙江紹興就義,對葛健豪的思想影響很大。1908年,葛健豪回到老家永豐鎮,身邊隻有3個孩子,其中有13歲的蔡和森(原名和仙)。由於家境衰敗,兒女們都沒有繼續上學業。他們就做起小買賣。但這樣的生活,並不是這位做母親的心願。當兒子蔡和森要上學讀書時,她欣然同意。母親的支持,成了兒子發奮讀書的動力﹔兒子讀書的優異成績,又給母親帶來了歡樂和希望。她什麼都聽兒子的,尤其喜歡兒子講時局的變化和革命的消息時,認為這是一件轉變社會風氣的大事,於是帶頭把自己頭上的“巴巴頭”剪了。她的行動,曾給永豐這個小鎮帶來了巨大影響,使得全鎮剪辮子的人很多。后來蔡暢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母親在那時候,可真是一個可驚的婦女,當1911年革命爆發的時候,她已經50歲了(實際隻有46歲——筆者),但她很受革命的影響,決定不僅她的孩子們,連她自己都受到教育。”(韋爾·斯諾:《續西行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