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歷史珍聞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周  燕
2013年05月14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渡河的勇士們,你們的英靈在哪裡

孫繼先戎馬一生,經歷了無數的戰斗,但強渡大渡河的英勇戰事,在將軍心中有著非常重的分量。十七勇士的下落也是將軍后半生揮之不去的心結。在革命戰爭年代,部隊天天都在行軍打仗,犧牲很大,人員調動非常頻繁。像孫繼先這樣驍勇善戰的一線指揮員,隨著戰爭的走勢,調任就更加頻繁。

1935年7月中旬,中央紅軍翻越大雪山到達毛爾蓋后,孫繼先即離開紅一團,調到紅三團任三營營長。1936年12月,調到紅軍大學學習。結業后,被分配到紅四方面軍紅三十一軍任第九十三師參謀長,隨援西軍西進,收容西路軍失散人員。抗戰全面爆發后,隨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區,繼而率津浦支隊深入山東敵后平原地區開辟抗日戰場。而紅一團的老部隊則隨八路軍一一五師,在晉察冀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對於紅一團一營二連十七勇士的下落,孫繼先已無法逐一給出明確的答案。

然而,安順場所在的四川省石棉縣人民卻永遠銘記著強渡大渡河的英雄。新中國成立后,石棉縣政府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尋找除孫繼先外其他十七勇士的下落,包括向劉伯承、聶榮臻、楊得志和孫繼先等親歷者求証。但是,幾十年過去了,絕大多數勇士的蹤跡已無處尋覓,唯一有明確下落的是二連連長熊尚林。新中國成立后,一些知曉熊尚林具體去向的見証人仍舊健在。其中一位是時任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的李水清將軍,另一位是著名軍旅作家、老紅軍陳靖。

李水清回憶說:“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抗戰爆發后,隨八路軍一一五師東渡黃河,參加過首戰平型關的戰斗。1938年八路軍開辟平西根據地時,熊尚林和我一個營,熊尚林任營長,我任教導員,兩人並肩戰斗,又相處了兩年多。1940年,熊尚林調到平北工作。據說,他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為祖國和人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陳靖是紅六軍團的一名老戰士,貴州人,苗族。新中國成立后,他曾撰寫小說和電影劇本《金沙江畔》。離休后,他重走長征路,進行百萬字的長征系列創作。1985年10月8日,他來到了浪花翻騰的大渡河畔,望著巍然聳立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深切緬懷曾經和他一起戰斗、強渡大渡河的英雄隊長熊尚林,寫下《大渡河勇士熊尚林的悲情結局》一文。

我和尚林同志相識,是在1938年春天。當時,他是營長,我是團宣傳股長。

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粗獷、直率,甚至顯得過於魯莽。他身軀健壯,臉色紫紅,說起話來像炮彈出膛,還總是帶點臟字。他習慣把事情想得很簡單,在他眼裡似乎沒有困難二字,可熊尚林自己卻承認,我一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學習!

他蔑視困難,不怕犧牲,在極端殘酷的歲月,總是沖鋒陷陣,強渡大渡河,激戰平型關,奮勇挺進冀東,帶頭開辟平北……說他是英雄人物,並不過分﹔但我們這位英雄好漢最終卻走入一條令人遺憾的歧路。

艱苦的1942年,在被敵人割裂為好幾塊的平北抗日根據地上,熊尚林帶領幾十個同志英勇奮斗,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長城附近,打開了局面,並由幾十人發展為一個獨立團。就在這時,平北分區正式成立了。在公布分區領導機構名單時,熊尚林發現沒有他的名字,他又冒火了。

這時,正巧我們相遇,他氣鼓鼓地對我說:“陳靖,我不干了,他們不相信我,老子就單獨干革命去!”

我勸說他幾句,要他“不可瞎來”。

可是,這裡離分區還有幾十裡,翌日,當我趕到分區報告這一情況時,熊尚林已經離開部隊,帶著他的參謀長和兩個警衛員到獨石口一帶“單獨干革命”去了。

十幾天后,一個警衛員回來了,說:熊尚林原以為到了他人熟地熟的地方,什麼都好開展,但當群眾知道他離開了黨,離開了組織時,就不理他了。局面根本打不開,站不住腳,簡直是走投無路……又過了幾天,另一個警衛員也回來了,說:熊尚林和參謀長天天爭吵不休,最后參謀長趁熊尚林不防備時,向他開了槍……就這樣,這位英雄倒下了。

革命造就了無數英雄,無數的英雄使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勝利。固然,英雄的個人作用不能低估,但英雄離開集體,他的歷史卻隻能添上令人惋惜的一筆。

在河北張家口崇禮縣烈士陵園裡,矗立著熊尚林的墓碑,墓志銘上記錄著: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隨部隊轉移途中,在張家口崇禮縣西溝村草場溝不幸遇難,被葬在西溝村。上世紀60年代初,熊尚林的遺骨被遷葬到崇禮縣烈士陵園。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