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救國、實業救國
1917年,冷遹與黃炎培在上海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在職教社中,他積極進行鄉村改進試驗,興辦教育事業。創辦了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黃墟國立小學、黃墟園藝學校,接辦鎮江市丁卯農村小學,參與並支持籌辦私立京江中學,開辦民眾夜校和家庭識字班等。1921年起,冷遹創辦了江北鹽墾公司、永安蠶種場、益民蠶種場等企業,組建了福華絲綢公司,恢復了嘉興絲織廠等。1928年春,冷遹代表地方人士和中華職業教育社,建立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試驗區在村政、規劃、農業、教育、衛生、經濟、水利建設等方面作了很多造福桑梓、繁榮農村的工作。冷遹在試驗區成立大會上充滿激情地說:“農村破產即國家破產,農村復興即國家復興。……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黃墟的村容村貌就一定會漂亮起來,大家的日子一定會富起來。”
可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將冷遹尋求的“救國安民”的理想踐踏得支離破碎。鎮江淪陷,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夭折了,創辦的學校被迫停課停辦(如京江中學遷校上海並停課)。當冷遹聞悉日本帝國主義破壞中國蠶絲業的情況時,曾憤慨而又辛酸地說:“國家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坎坷艱辛地開創一點實業,雖然也能對國家有所裨益,但終於是徒勞的。”
3.抗日救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冷遹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中去。1937年8月,冷遹與陸小波、嚴惠宇在鎮江發誓保持民族氣節,堅持抗戰到底。1938年7月入蜀,任國民參政員。1939年1月,與張瀾、黃炎培等人聯合發表宣言,聲討汪精衛叛國投敵罪行。期間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等常來往來,共商時局。冷遹由衷擁護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為協調國共關系作了大量的工作。1944年9月,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呼吁團結抗日。嗣后,多次發表聲明,要求國民黨與各黨派合作,挽救危局,並與中共方面接觸更加頻繁。
4.民主建國
抗戰勝利后,基於對當時局勢的認識判斷和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影響,民族工商業代表人士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於1945年12月16日在重慶成立了民主建國會,冷遹當選五人常務監事之一。《民主建國會章程》和《民主建國會成立宣言》確立了民建的政治綱領和政治主張,體現了當時民族工商界和知識界對和平統一、民主建國的期望。
然而,國民黨制造了“滄白堂事件”、“較場口事件”、“下關事件”,對民主人士和進步青年進行了抓捕和殺害,冷遹等民主人士從血的教訓中逐漸覺醒過來,進一步認清了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人民、反動獨裁的真實面目,當國共之間的“第三方政治力量”、走“中間路線”的“民主建國”之路是不現實更是行不通的。正如冷遹先生的摯友黃炎培先生在1947年發出的感慨:“今后隻有一件大事,我們應該依靠中共,並與中共取得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