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毛澤東前所未有地對王稼祥的功過做了客觀的、公正的介紹和評價,從而大大增強了代表們對王稼祥的了解,因此,在選舉候補中央委員時,代表們心悅誠服地給王稼祥投上了一票。
6月11日,七大公布候補中央委員選舉結果,選出候補中委33人,按得票多少先后為序,王稼祥以名列第二的得票數當選。陳毅在華東小組會上高度評價了王稼祥。他說到遵義會議時把王稼祥比作楚漢相爭時的韓信,韓信歸漢則漢勝,歸楚則楚勝,他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王稼祥從1931年起,任中革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外交人民委員,1934年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35年遵義會議后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8年除了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外,還兼任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而在七大上,忽然下降至中央候補委員,連個正式委員都不是,這意味著將不能再進入中央政治局,不能參與黨的大政方針的決策了,因此,朱德、李富春、彭德懷、楊尚昆、陶鑄、胡耀邦、伍修權、王鶴壽等許多熟悉他的領導人都感到萬分惋惜與同情,並前來安慰他。而病中的王稼祥,是一個視事業如生命、視名譽地位淡如水的人。他對自己在黨內地位的下降淡定從容,非常平靜坦然。
總之,在選舉中央委員會時,經過充分醞釀討論等有序嚴格的各個環節,最后進行了民主有效而較為成功的正式選舉。經過這樣嚴肅、慎重選舉產生的新的中央委員會,當然是完全能夠代表全體黨員的意志而為全黨所一致擁戴的最堅強、最有力的無產階級的戰斗司令部。
中共七大始終洋溢著非常民主、非常團結、非常融洽的氣氛。大會的每個報告、決議文件,不僅事前均經中央做了充分的准備,而且還經過全體代表,各代表團小組、代表團會議詳盡地討論,提出意見,加以修改。毛澤東和大會主席團盡一切可能讓每個代表均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是那些因故不能到會的同志,也要請他們用書面發言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王稼祥、關向應等同志因病不能到會,為了充分發揚民主,毛澤東親自指派人將會議精神帶給他們,請他們提意見。關向應當時因在中央醫院養病而不能參加會議,毛澤東就要賀龍常常去看他,將會議進行的情況不斷告訴他,並征求他的意見。這樣,就使大會的每個決議和報告更臻於完善、豐富、生動、正確。由於大會高度地發揚了無產階級民主,在小組討論中,人人各抒己見,個個暢所欲言,有坦率誠懇的建議與批評,也有由衷的自我批評,更多的是以親身的經歷生動地証實了遵義會議以來黨的路線、方針、各項具體政策的正確性。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難免也有爭論,但是一旦是非辨明之后,又能很快地統一了認識。對待問題是一切從全黨出發,從全局出發,堅持原則,修正錯誤,充滿了對黨負責的精神。
七大表現出的這種非常團結的氣氛,來源於偉大的整風運動。在整風精神的感召下,許多犯過錯誤的同志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黨的教育與同志們的幫助,回到了正確路線上來。經過整風運動,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達到了空前一致的團結。七大所表現出的,正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