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詩詞在“文革”中的傳播和普及

李曉航

2013年06月28日14: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復課鬧革命”以后,由於“文革”前的中小學課本不能適應運動的需要,各地便自行編印課本。語文課本普遍的選文標准是“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選讀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於是,毛澤東詩詞成為語文課本的基本內容。

在大學校園,學習毛澤東詩詞的氛圍更加濃厚,編輯刊印毛澤東詩詞教材、講義,蔚然成風。

毛澤東詩詞走進大中小學課堂,在“文革”時期具有獨特的意義。這個時期,歷史和古典詩詞的教學內容極為貧乏,而毛澤東的30多首詩詞,卻將整部中國歷史排列下來——“不周山下”“子在川上曰”“鯤鵬展翅”“秦皇漢武”“魏武揮鞭”“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秋收起義”“軍閥重開戰”“紅軍不怕遠征難”“百萬雄師過大江”,這些詩詞不僅讓中小學生從中領略到毛澤東的詩情,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普及了格律、平仄等古典詩詞知識。

毛澤東詩詞除漢文版外,還有外文版、少數民族文字版、對照文版和盲文版。其中少數民族文字版有蒙古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藏文、朝鮮文、哈薩克新文字和維吾爾新文字等13種,盲文版有5種。毛澤東詩詞外文版的譯文,有外國學者翻譯的,也有中國學者翻譯的﹔有國外出版的譯本,也有國內出版的譯本。國內的譯本主要由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

20世紀60年代,國內專門成立了毛澤東詩詞英譯定稿小組,這個小組由文學界、翻譯界學貫中西的專家學者組成,負責對毛澤東詩詞舊譯文進行全面修訂或重譯,並翻譯新發表的毛澤東詩詞。他們廣泛征求意見,前后數易其稿。

1976年,中宣部指示成立一個由文化部和外文局聯合組成的16種文字的毛主席詩詞翻譯班子。這是一個調集了各方面翻譯力量的翻譯機構,其中既有詩人,也有翻譯家,有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也有外國專家,如袁水拍、錢鍾書等。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還走訪了郭沫若、茅盾、胡愈之、趙朴初、臧克家、王力、馮至、郭化若等。后來除出版了日文版的42首本外,其余各文種均出版了39首本(此前的1959年出版有19首本)。其中,英文版有特種精裝甲種本、乙種本和普及精裝本、平裝本等。

1976年5月1日,由外文出版社用小8開特種精裝甲種本、小8開特種精裝乙種本、28開精裝本、28開平裝本、50開袖珍本5種版式出版了新譯本《毛澤東詩詞》(39首)。這個新譯本堪稱毛澤東詩詞英譯本中的經典之作。事實上,它也成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法、德、日、西、意和世界語等10多種譯本的藍本。9月,商務印書館根據這個譯本,出版了《毛澤東詩詞》(英漢對照)。

毛澤東詩詞以空前的規模影響到各個方面

1961年,林彪對軍隊提出,對毛澤東著作要“活學活用,學用結合,急用先學,立竿見影”,掀起了“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運動的高潮。“文革”前,毛澤東詩詞只是在知識界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群中流傳。到了“文革”時期,“活學活用”運動從軍隊延伸到地方,毛澤東詩詞以空前的規模傳播到各個階層,進入千家萬戶。

在許多文章和文學作品中,無論是社論、通訊、批判文章,還是詩歌、散文,根據題材、內容、觀點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毛澤東詩詞。有的把毛澤東詩詞用作文章標題﹔有的在正文中引用,或加強文章的文採和力度,或增加批判的分量,引用的頻率僅次於毛澤東語錄。引用時,在字體、顏色、排版等方面加以突出。這不僅成為當時的一種流行時尚,更被視作“革命”的標志。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新玲、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