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康
2013年07月05日08: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王明寫的小冊子說,
瞿秋白不能領導全黨工作
1930年7月23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通知瞿秋白和周恩來參加會議,嚴厲批評李立三的錯誤,並專門作出《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七月決議的精神非常明確,即中國革命有高潮期,但是,目前仍然處於低潮期。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候,共產國際先后派出周恩來、瞿秋白回國處理和解決立三的左傾錯誤。
中共六屆三中全會於9月24日至28日在上海舉行,會議由瞿秋白主持。周恩來傳達共產國際的七月決議,李立三承認了錯誤,瞿秋白作了總結,即《三中全會政治討論的結論》,這份由瞿秋白起草的文件,首先表示同意共產國際的決議,指出立三把“中國革命發展的速度估量得過分了”,“又把敵人的力量估計太低”了。瞿秋白認為,立三錯誤在於,對中國革命形勢判斷上,發生了偏差,即“最近三個月來的估量是不切實,因此策略上工作布置上也就發生不正確的地方”。
三中全會終止了立三路線的發展,將革命從盲動和冒險中拯救出來。中央決定中止組織全國總起義和集中紅軍攻打大城市的計劃,取消總行動委員會,恢復黨團工作。在瞿秋白的主持下,中央作出兩個決議,即:《中共中央三中全會對於中央政治局報告的決議》和《中共三中全會關於政治狀況和黨的總任務決議》,表示完全接受共產國際的七月決議,指出立三路線是策略上的錯誤,也就是表現在“積極准備武裝暴動的任務,沒有能夠充分地和爭取群眾的任務密切聯系起來”。
瞿秋白在處理立三錯誤時,多少有些文人的風格,不像李立三那樣的大刀闊斧,他只是要求李立三作了檢討,而對追隨立三路線的干部,一個也沒有追究,就是在組織調整時,也是基本維持原先的中央政治局,甚至李立三,也仍然保留政治局委員,只是政治局常務由原來的五名改為三名:向忠發、周恩來和瞿秋白,瞿秋白成為中央的實際負責者。
然而,他的這種做法自然不能為共產國際所理解,因為,在他們看來李立三不僅是策略上的錯誤,而且是政治路線的背離。路線斗爭從來就是生死大搏斗,可是,瞿秋白所糾正的僅僅是立三的策略錯誤,而不是共產國際所希望的,“集中火力反右傾”,於是,他便注定要招惹來政治麻煩。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