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抗戰,響應毛澤東的“綏遠方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從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到1945年日本投降,董其武堅持抗戰12年,為抗擊日本侵略軍作出卓越貢獻,並被譽為抗日民族英雄,受到國內外愛國人士的敬仰。此時的董其武,卻沒有想到更加突然的內戰也將隨之而來……
在國民黨眾多的高級將領中,董其武是真心愛國,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一位將軍。日本投降當天,他就對傅作義說:“抗戰勝利了,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該過幾年安居樂業的日子了,中國不能再打仗了。”但是,蔣介石下令八路軍、新四軍原地不動,國民黨軍前往受降。董其武就對傅作義說﹔“抗戰八年中,我軍(國民黨軍)在綏東沒有一兵一卒,是大青山游擊支隊(八路軍)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敵后斗爭,他們有權接受綏東﹔如今蔣委員長命令我們去接收,會打起來。”?傅作義說:“是啊!不過,如果我不去收復,蔣委員長還不撤了我的職!”作為國民黨軍的高級將領,在歷史風雲驟變中,董其武卷進了內戰的漩渦。由於傅作義、董其武在綏遠地區執行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為解放綏遠制造了很多困難。毛澤東曾經親自部署了3次挺進綏遠的戰役。1948年8月,毛澤東在西柏坡親自召見楊成武,派他率領3個團第三次挺進綏遠,最后又因平津戰役的戰略需要而撤攻歸綏,這就為歷史造就的“綏遠和平起義”創造了歷史機遇。除綏遠戰役外,董其武還指揮所部與解放軍進行了大同集寧戰役、張家口戰役、察南綏東戰役、察綏戰役等,使解放軍未能完全達到原定的作戰意圖。新中國成立后,董其武對於同解放軍作戰的歷史,作了深刻反思:“給中國人民解放事業造成了重大損失,給個人的歷史上抹上不可洗刷的污垢。”“這段歷史上的大錯誤,雖然於‘九一九’起義后為人民所寬容,但至今思之,猶負疚於心,痛恨無極!”毛澤東創造了史無前例的 “綏遠方式”,為董其武走向光明提供了契機。
1948年冬,中共發起了平津戰役,董其武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1949年1月21日傅作義宣布北平和平解放。董其武在歸綏從收音機裡聽到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時,又驚又喜,既興奮又不安,同時又令他感到疑惑:“綏遠屬傅作義起家的地方,為什麼《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初步協議》上對綏遠隻字未提?我已經追隨傅將軍21年了,難道他能不管我們嗎?”他馬上給北平傅作義處打電話,要求派飛機接他去北平。1月22日董其武飛抵北平后,直接到中南海居仁堂見傅作義。傅作義說道:“你來得正好,我把北平和平解放的情況給你談談。北平的和平解放,是我拼著三個‘死’下的決心。一是,和共產黨打了幾年仗,不諒解我的人,可能要打死我﹔二是,北平的中統、軍統特務很多,他們隨時可能殺害我﹔三是,咱們內部不了解情況的人,也可能會打死我。我是拼著三個‘死’,決心走和平的道路。我也不是不能走,蔣介石先后派蔣緯國、鄭介民、徐永昌等來平,勸我大軍南撤。蔣緯國還帶來蔣的親筆信,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同時美國海軍也派人來北平,勸我直接接受美援,我當即表示:我們中國的事情,中國人辦得了。”傅作義還語重心長地對董其武說,“現在時局的轉變,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的發展、人民的要求,這是任何力量也扭轉不了的。我們要跟上歷史的潮流,走和平的道路,走人民的道路。”董其武其實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他當即表示:“就是拼三個死、四個死,我也要追隨您走和平之路。”傅作義贊許地說:“綏遠問題,等我到西柏坡見了毛主席,再做安排。”經過這次談話,綏遠的去向基本上定下來了,剩下的就是通過什麼方式達到目的問題了。
董其武一回到綏遠,就暗中為起義做准備工作。他考慮到,由於北平的和平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對綏遠部隊肯定不放心,一定會進行干預,派特務進行搗亂破壞﹔他還考慮到,綏遠各族人民和部隊士兵是歡迎和平的,下級干部絕大多數也是傾向和平的,但是由於多年來國民黨的反共宣傳和嚴厲查禁、封鎖進步書刊,有許多干部對共產黨不了解,有懷疑。中上層干部有對立和恐懼心理,特別是國民黨的頑固分子們,也一定會對和平進行阻撓和破壞。如果准備不充分就貿然進行和平起義,反而會弄巧成拙。為了盡力遏制那些搗亂分子的破壞活動,取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勝利,董其武決定首先安定部隊情緒,然后進行思想說服,使官兵思想認識趨於一致,逐漸引導到和平道路上來。董其武採取的方法是:第一,與旅長以上干部談話,傳達與傅作義會晤時的談話內容,並提出綏遠去向問題,征詢大家意見﹔第二,與省政府廳、局級以上干部,省議會會長,高等法院院長等人分別交換意見﹔第三,讓將士展開時事討論,並擬定出一個討論提綱,從討論結果分析,綏遠是否應該學習北平,走和平道路﹔第四,利用春節時機,到部隊和地方巡視,和一些軍政干部和士兵做個別談話,開一些小型會議,認真對存在顧慮的將士進行說服教育。
毛澤東對綏遠局勢也高度關注,1949年2月22日,傅作義到西柏坡同毛澤東等人進行了重要的談話,當傅作義問毛澤東綏遠問題如何解決時,毛澤東表示:“綏遠問題,用‘綏遠方式’解決。”傅作義好奇地問:“什麼叫‘綏遠方式’?”毛澤東不慌不忙地說:“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綏遠就不用兵了。先劃個停戰協定線,讓董其武主席慢慢做好他內部工作。另一方面派個聯絡組,把鐵軌接通了,貿易起來,在他認為適宜的時候舉行起義。”
關於“綏遠方式”的詳細闡述,毛澤東在1949年3月5日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裡談到:“今后解決這100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綏遠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讓它原封不動,或者大體不動,就是說向一部分軍隊暫時的讓步,以利於爭取這部分軍隊在政治上站在我們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們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個相當的時間后,例如在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軍制度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董其武得知中共的“綏遠方式”后激動萬分地說:“有了‘綏遠方式’,我們的和平起義就有了明確的指針和方向,心中就有了底,感謝毛主席對綏遠將士的寬厚。” 在毛澤東確定的“綏遠方式”的總方針下,周恩來請董其武發動綏遠軍政各界、各族上層人士廣泛討論,提出一個草案,以便正式簽訂協議。6月8日,《綏遠和平協議》簽字儀式終於在華北人民政府舉行。 綏遠起義的全過程,充滿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南京國民政府停發綏遠軍政經費和一切補給、派特務大肆破壞綏遠和平、組織暴徒游行示威、砸毀報館、破壞鐵路交通、制造綏遠分裂等。在董其武和中共的共同努力下,綏遠將士克服了重重困難。
1949年9月19日,“綏遠和平起義通電簽字儀式”在鹿城包頭舉行,董其武等37人依次簽了名,正式宣告脫離國民黨反動派。此后,10萬綏遠大軍在共產黨領導下,參加了全國解放戰爭。 10月1日,廣大綏遠軍民隆重舉行慶祝開國大典暨綏遠和平起義大會。董其武激動地賦詩表達內心的感懷:
為迎春風排萬難,義旗終插青山巔。
棄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
從今矢志勤改造,他日立功贖前愆。
任務不計多艱苦,喜見萬民解倒懸。
歷史証明:毛澤東的“綏遠方式”是完全正確的。毛澤東在1949年8月在北平召見綏遠省委同志時說:“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損失,還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天下是我們的了,打爛壇壇罐罐都是人民的損失。如果我們不採用和平的方式,全部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也許我軍會多付出幾十萬人的生命、若干城市的毀滅和無數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代價。……用綏遠方式解決類似綏遠地區的問題,能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這是好事情,對起義者,對人民都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