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客觀評價抗美援朝的歷史價值

張星星 劉國新 齊德學
2013年08月05日08:0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客觀評價抗美援朝的歷史價值

  閱讀延伸

  外國學者和政要評價中國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及歷史意義

  1、對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必要性的評價: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喬納森·波拉特認為:“北京參加朝鮮戰爭是受形勢的支配,而不是按計劃”,“中國完全沒有進行現代戰爭的准備,……特別是沒有准備同主要依賴空中轟炸和優勢的火力支援的美軍作戰,當美國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出現在中國東北邊境時,中國領導人也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約翰·托蘭說:“中國出兵朝鮮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是不得已的。如果蘇聯侵略墨西哥,那麼美國在五分鐘之內就會決定派軍隊去的。”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結論。”

  2、對抗美援朝歷史意義的評價:美國著名外交活動家艾夫裡爾·哈裡曼說:“在美國不甚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后,大多數美國人都急於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於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

  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說:“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后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怎樣從國際格局看抗美援朝戰爭

  主持人:對戰爭的結果,我們一直在說贏得了勝利,但近年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和判斷。您怎麼看?

  劉國新:新中國成立時所面對的是美蘇兩個大國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國際合作走向戰后對抗,形成冷戰的世界格局,所以,盡管新中國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個信息是願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立足於走向國際社會,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但在戰爭中美國不能不以我們為對手,又不能不坐在談判桌前與我們進行平等的談判,交戰雙方經過談判最終簽訂了停戰協定,這實際上是一種事實上的承認。從這個意義理解,我們說新中國是勝者。

  張星星:戰爭期間,美國投入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大部分海軍兵力,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著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其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劣勢的武器裝備,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隨后又在兩年多時間裡堅守防線,挫敗敵人的瘋狂進攻,最終迫使美國不得不在1953年7月27日與中朝方面簽訂停戰協定。這對中朝兩國尤其是對中國人民志願軍來說無疑是偉大的勝利。

  齊德學:自1840年以來的近代中國,除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勝利外,隻有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的挨打受欺歷史,隻有任人宰割、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正是抗美援朝戰爭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敢於斗爭的氣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正氣,打敗了完全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極大地震動了全世界,不但美國而且包括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在內的整個世界,都不得不對中國刮目相看了。

  抗美援朝一戰,一掃中國近代以來歷史上的恥辱,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最了不起的正氣篇,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在國際上的形象。正如彭德懷元帥無比自豪地指出的,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使得美國開始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平等的對手,並最終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一點上看,中國是勝利者。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