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客觀評價抗美援朝的歷史價值

張星星 劉國新 齊德學
2013年08月05日08:0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客觀評價抗美援朝的歷史價值

  閱讀延伸

  “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於1950年6月,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抗美援朝戰爭則開始於1950年10月﹔朝鮮戰爭是從三八線附近爆發的,而抗美援朝戰爭則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攻佔大半個朝鮮、逼近中朝邊境的情況下開始的。

  我們為什麼能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主持人:無論是從戰爭雙方的軍事實力,還是工業實力、經濟實力看,中國毫無疑問處於絕對劣勢。我們能取得勝利,靠的是什麼?

  齊德學:抗美援朝期間,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全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極大提高,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表現出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空前的愛國熱情。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各黨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勤奮工作,積極生產,節衣縮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線,這是志願軍無窮的力量源泉,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根本。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這場斗爭中,愛國主義成為凝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旗幟,是我們贏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民族精神,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當時及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劉國新:歷史的價值往往在於它所引起的思考。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根本因素就是全民族應戰的那種大無畏的精神狀態。我把這種精神狀態概括為三句話:承受壓力,應對挑戰的心態﹔藐視困難,勇往直前的氣勢﹔團結一心,敢於勝利的膽識。簡單概括,就是那麼一股不怕壓、不信邪的勁兒。正因為抗美援朝戰爭遵循了這樣的規律,其影響才會經久不衰,持續至今。每當我們身處逆境或受到巨大壓力時便會生發出來。1989年,西方主要國家聯合制裁中國,這一年的下半年,鄧小平連續接見外國政要,面對制裁,他在談話中多次援引抗美援朝的例子。對於制裁也好,壓力也罷,鄧小平的態度十分鮮明:“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勁頭就越大。並不因為你軟了人家就對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軟了人家看不起你”。這說明抗美援朝已經成為鼓舞人心的一個精神象征。我說,真正的精神遺產就應該是這樣的:它能在你需要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出現,它已經注入到你的思想深處了,平時不用去想,用時也不用動員,自然會奔涌出來。這是憑借灌輸和說教所無法達到的。

  如何看待抗美援朝付出的代價

  主持人:有觀點認為,抗美援朝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您怎麼看?

  張星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確實付出了較大代價,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有18.3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國直接戰費支出62億元人民幣,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余萬噸。然而,有些說法卻隨意夸大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損失和影響,認為:“為此我們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惡化了同美國的關系,失去了解放台灣的機會,犧牲了幾十萬人的生命,耗費了幾十億美元資財,錯失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好的經濟發展時機。”也有觀點認為,抗美援朝使“中國被排除於聯合國達20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事實上,美國從新中國一成立就採取敵視、封鎖和遏制政策,朝鮮戰爭爆發后立即於1950年6月27日命令其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毛澤東曾指出:“如果不是美國軍隊佔領我國的台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作戰的。”因此,將中美關系惡化、失去解放台灣機會歸咎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沒有根據的。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於中國採取了“邊打邊建”的方針,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15%,1952年底順利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為展開大規模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所謂“錯失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好的經濟發展時機”、“阻滯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齊德學:其實,恰恰是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影響,許多西方國家擺脫美國控制與中國發展貿易。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中國實施禁運的決議,在美國的威脅和利誘下,先后有40多個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禁運。但是禁運本身就是損人不利己的政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做出了出乎世界所有國家預料的良好表現,因此,許多國家雖然跟隨美國宣布對中國禁運,但包括英國、法國、西德、日本在內的國家仍以種種方式同中國進行貿易。與1952年相比,1953年這些國家向中國的輸出均有增加,其中西德和日本均增加了8倍。朝鮮戰爭結束后,包括上述國家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先后放棄或放寬了對中國的禁運,至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上述國家均恢復了與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同時,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影響,美國也不得不謀求與中國改善關系。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就已經認識到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上世紀60年代后期,一方面,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客觀上宣告了其亞洲政策的失敗,美國從越南脫身需要中國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增加與蘇聯抗衡的力量,不得不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今天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巨大作用,仍有抗美援朝戰爭勝利這個因素的重要影響。

  另外,抗美援朝戰爭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爭取了國家建設發展的長期和平環境。中國在全力保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恢復國民經濟,邊打邊建。其中,最重要的有效措施,就是通過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組織動員全國人民開展了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抗美援朝愛國運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工作生產能力。1951年中國財政實際收支和經濟生產,都“出現了遠比原來預計要好的情況”,至1952年10月,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全部恢復到中國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並有了自己的制造工業。取得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1953年,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這是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創造的一個奇跡。由此可見,抗美援朝並沒有使中國經濟停滯發展,而是相反。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