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共中央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和辦法

——老一輩革命家與邊界問題研究之一
廖心文
2013年08月09日15: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很多邊界問題。不僅有大陸邊界糾紛,還有島嶼矛盾﹔不僅有未定界的劃界問題,而且還要處理已定界因河水改道、界碑移動產生的爭執或問題。對此,中共中央採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1954年,中央開始醞釀解決邊界問題﹔1955年,中央認為應該加快解決邊界問題﹔1956年,中央將解決邊界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提出解決邊界問題總的原則和辦法,即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中央還根據邊界問題的特殊性確定了一些具體原則,包括怎樣對待舊條約、怎樣看待歷史資料、談判的基本方針和原則等。這些原則和辦法,為新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妥善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毛澤東﹔周恩來﹔邊界問題﹔原則﹔辦法

邊界問題,關系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到邊境安寧和邊境地區人民的和平生活,影響著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是新中國外交工作中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共中央十分重視解決邊界問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一系列原則和辦法,促成中國和緬甸等國成功解決邊界問題,並妥善處理了中印邊界問題。這些原則和辦法凝聚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心血與智慧,為我們今天繼續解決好邊界問題和島嶼爭端提供了重要借鑒。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邊界的基本情況

我國的邊界線漫長而曲折,大陸邊界線有20,000多公裡,海岸線有10,000多公裡。歷史上帝國主義的入侵,給我國邊界遺留下很多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邊界上面臨的情況是:大部分地區還未經勘測,有關邊界的歷史資料和外交檔案極不完備,缺乏精確的地圖(我國公開出版的地圖所劃邊界線,基本上是按國民黨時期的地圖標線的,而實際接壤線同這條線出入很大,同鄰國出版的地圖也有出入)。中央對邊界的具體情況很不了解。

為了摸清我國邊界情況,進而為逐步解決邊界問題創造條件,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編輯一本邊界地圖集,供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邊疆省區的負責同志參考。根據這一指示,1957年外交部、國家測繪總局、總參謀部測繪局、中國科學院、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和內務部等單位開始聯合進行此項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1959年6月編撰完成我國第一本邊界地圖集,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地圖集》。這本地圖集所使用的資料,絕大部分是邊疆省區提供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

根據這本地圖集的記載,建國之初我國邊界的基本情況如下:我國陸地邊界線(包括以河流和湖泊為界的界線在內),長約21,535公裡﹔海岸線(不包括沿海島嶼的海岸)長約12,270公裡。與中國陸地接壤的12個國家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朝鮮、蘇聯(現在被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所取代)、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這12個國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包括蘇聯、朝鮮、蒙古、越南﹔一類是民族主義國家(地圖集稱之為“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保護國”),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由北到南中國依次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6國隔海相望。

我國與4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陸地邊界線總長為14,490公裡,其中未定界的有4,820公裡。

中蘇邊界線是12個與我國陸地接壤的國家中最長的一條邊界線,全長6,470公裡(歷史上曾達到8,500公裡),其中未定界420公裡。中蘇邊界是清朝政府和沙皇俄國劃定的,從1689年至1915年的200多年間共簽訂劃界條約20多個,對各段已定界都有詳細規定。其中,東段(與我國東北地區接壤部分)約4070公裡長的邊界線都已劃定,主要以河流為界﹔西段(與新疆接壤部分)約2400公裡長的邊界線,大部分建有界碑,其中除新疆帕米爾地區420公裡一段系未定界外,其他均屬已定界。由於河流改道等原因,有的區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中蘇雙方對東段黑龍江內的200多個小島嶼的歸屬問題有不同看法,西段也有兩處存在問題,但總體比較穩定。

中蒙邊界全長4,350公裡,其中3,000公裡與內蒙古接壤。1945年,國民政府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時換文聲明: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之獨立,即以其現在之邊界為邊界”,但后來既沒有實地勘察劃定,也沒有附圖以為根據。建國之初中蒙邊界均屬未劃定。當時,中蒙邊界有爭議的地方在以下幾處:新疆的西岔河、紅山嘴地區,面積約1,320平方公裡﹔清河、北塔山地區,約8,680平方公裡﹔哈密以北地區,約9200平方公裡。根據歷史情況、有關協議以及1945年換文前后新疆人民和地方當局長期使用和管理的事實,上述地區應在我國境內。1956年中蒙兩國地方當局曾就西岔河、紅山嘴地區的邊界問題進行談判,沒有結果。1958年,蒙古政府提出照會,要求以1945年國民政府和蘇聯換文時的國境線為基礎確定兩國國界。蒙方所參照的地圖是蘇聯出版的地圖,其中哈密以北地區與我國理解的邊界線有很大出入。另外,蒙方以缺乏牧場為由,提出將我國境內的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新疆清河地區共約2,300平方公裡的兩塊地方,劃歸他們所有。

中朝邊界主要以圖們江和鴨綠江兩條河流為界,全長1,390公裡,其中未定界50公裡。圖們江部分是1909年清朝政府和日本在北京簽訂的《間島條約》劃定的,其他部分未正式劃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天池問題。長白山天池系我國領土,朝方持相反看法。日本出版的地圖大都把中朝邊界劃在天池上,與《間島條約》不符。朝鮮的地圖與日本地圖一致。自1954年以來,朝方對我國出版的地圖把長白山天池劃在中國境內一事,多次提出不同意見。(2)因河流改道等原因,雙方對一些小島嶼的歸屬問題有不同意見。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