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陳獨秀:一位悲情的革命家

2013年08月17日10:1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陳獨秀:一位悲情的革命家(1)

晚年思想再次“突變”

陳獨秀在其生命的最后兩三年,思想再次發生“突變”,首先是否認無產階級專政,認為源自蘇聯,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黨的獨裁和領袖獨裁。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國際給陳獨秀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的帽子。這一定位,不僅讓陳獨秀深感冤屈,更為重要的是,它將警示中共黨人:寧左勿右,右傾即是機會主義,在黨內逐漸形成一種以反右、恐右為主流的左傾政治文化。

劉少奇對此深有體會。1937年2月,劉少奇在寫給中央的信中指出,“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我們還犯了左傾錯誤”。而且相當嚴重,尤其是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中,左傾得駭人。“問題在於我們從八七會議以來即不承認過去有左傾錯誤,批准過去的一切左傾錯誤,認為這些過火的行動是最革命的行動,不但不應糾正還應大大發揚﹔而且誰要談過去有左傾錯誤,就是機會主義,就是對中國無產階級不相信。”導致全黨上下“害怕犯右傾,故意要左一點”,而“反對左傾的話,故意不說,不敢說﹔對左傾故意的不反對不打擊。

”八七會議以后的數年間,中共黨內連續出現三次左傾路線,在某種意義上是批判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在黨內產生的負面效應。這樣一種負面效應在很長時間裡在黨內延續,甚至凝固成一種難以消解的左傾政治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陳獨秀本人在1929年加入托洛茨基派以后,同樣堅持走左傾之路。他將托派小組織命名為“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即深具意味。陳獨秀加入托派以后,仍堅持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目標是暴力革命推翻國民黨統治。不同的是,八七會議以后的中共是戰略上清醒,而策略上極左﹔而托派是在戰略上極左,而策略上清醒。

唐寶林先生指出,托派反對一切中間勢力,把中間勢力當作“最危險的敵人”,表現出“打倒一切”的極左傾向。當中共被迫將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建立農村根據地,后來終於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后,陳獨秀仍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歐洲革命的模式: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以城市為中心,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不能離開城市和工人去農村搞農民運動,否則黨就會蛻變為“農民黨”。陳獨秀一直攻擊中共在農村搞“武裝割據”路線,仍堅持在掌握政權之前不應組織職業武裝。這是整個托派與中共在革命道路和革命模式上的根本分歧。

在某種意義上,以陳獨秀為領袖的托派更呈現出教條主義傾向。晚年陳獨秀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集團,自始即有極左派的傾向”,“沒有能夠糾正,誰出來糾正,誰就是機會主義。”

出乎意料的是,陳獨秀在其生命的最后兩三年,思想再次發生“突變”,他首先是否認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認為源自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蘇共的獨裁和領袖獨裁。任何獨裁都和殘暴、蒙蔽、欺騙、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離的。

此外,對於民主,陳獨秀也有重新認識,認為民主是自古至今被壓迫的大眾反抗少數特權階層的旗幟,並非僅僅是某一特殊時代的歷史現象,指出蘇俄排斥議會制度,排斥民主,是蘇俄墮落的最大原因。他特別強調反對黨派自由的重要性,認為隻有承認反對黨派的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無產階級政黨若反對民主,決不能創造什麼社會主義。

而陳獨秀最后的思想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唐寶林先生提示兩點:一是1932-1937年的牢獄生涯,可能使陳獨秀重新冷靜思考﹔二是抗戰初期出獄之后,陳獨秀與一批民主自由主義人士有較為密切的交往。這樣的推斷應是合理的,只是缺乏更直接更細致的史料來詮釋。

(責編:程宏毅、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