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年譜(1949—1976)》選載之五: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關於文風的論述

中央文獻研究室

2013年08月28日10: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8年 六十五歲

1月14日 在南寧會議上講話中說:材料應與觀點統一,文件要有三性(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1月15日 同胡喬木、吳冷西談話中說:你們辦報的不但要會寫文章,而且要選好題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聞也得有醒目的標題。寫評論要結合形勢,結合當時的政治氣候。要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緊、轉得快。評論要寫得中國化,有中國氣派,不要歐化,不要洋八股,不要刻板,要生動活潑。形式要多樣化,有編者按語,有短評、時評,有專論、社論,有評論員文章、觀察家文章、編輯部文章,等等。評論是說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並茂。

1月19日 閱《文藝報》編委會一月十六日的報告,批示說:“按語較沉悶,政治性不足。你們是文學家,文也不足。不足以喚起讀者注目。近來文風有了改進,就這篇按語說來,則尚未。題目太長,‘再批判’三字就夠了。請你們斟酌一下。”“用字太硬,用語太直,形容詞太凶,效果反而不大,甚至使人不願看下去。宜加注意。”

1月21日 在南寧會議上講話中說:文章的主要要求是概念明確,判斷恰當,前后一貫,合乎邏輯,再就是文字生動,講究一下詞藻。

1月28日 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四次會議上講話中說:文學也要學習一點。不搞一點文學,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3月22日 在成都會議上講話說:現在提出各省都辦(指辦理論性刊物——編者注),這很好。可以提高理論水平,活潑思想。各省辦的,要各有特點,可以大部根據本省情況說話,但也可以說全國的話、全世界的話、宇宙的話。刊物搞起來,就逼得我們去看經典著作、想問題,而且要動手寫,這就可以提高思想。要提高風格,講真心話,振作精神,要有勢如破竹、高屋建瓴的氣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工作中的基本矛盾。

3月25日 在成都會議上講話中說:寫劇本有這麼一個原則,要為觀眾留余地,就是要使人家有點想頭,如果一切動作、一切語言都在台上做完了、講完了,並不見得好。

4月4日 在武漢會議上講話中說:報紙宣傳,不要盡是規劃,宣傳工作要深入、細致、踏實。

4月25日 閱水利電力部報送的《電力工業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批示:“如有好文章,可寫上萬把字。要條理清楚,政治統帥,思想明確,文字生動。”

4月27日 在給田家英的信中說:“《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於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以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

6月12日 在六月十一日《光明日報》上批示:“研究馬克思主義也要用這兩位青年的方法,就是為解決問題而去跑圖書館。列寧為了批判一九〇五年革命失敗后在俄國黨內興起的有神論(盧那察爾斯基、波格丹諾夫)而去系統地研究哲學史,寫出了《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費了巨大的精力。”

8月27日 同胡喬木、吳冷西談話中說:搞新聞工作,光務實、不務虛不好。要經常找有關同志吹一吹,有了看法,有了意見,就要找機會、找題目,加以發揮。

9月2日 就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交的《對一九五九年計劃調整情況的說明要點》,寫給鄧小平、陳雲、李富春、薄一波等的信中說:“這個文件看了兩遍,覺得不大滿意,不能動員群眾。……‘說明要點’最差,我讀了兩遍,不大懂,讀后腦中無印象。將一些觀點湊合起來,聚沙成堆,缺乏邏輯,准確性、鮮明性都看不見,文字又不通順,更無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之態。其原因,不大懂辯証邏輯,也不大懂形式邏輯,不大懂文法學,也不大懂修辭學。我疑心作者對工業還不甚內行,還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於不能用文字表現出來。所謂不大懂辯証邏輯,就工業來說,就是不大懂工業中的對立統一,內部聯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分別,因此構思寫文,不可能有長江大河、勢如破竹之勢。”

10月26日 在同吳冷西、田家英談到如何寫文章時說:一、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來,也可以說是破題。二、文章要形象化。你們寫文章偏於抽象,一般化,缺乏生動性,看了留不下具體印象。三、文章要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文字有自己獨特的文法,不一定像西洋文字那樣嚴格要求有主語、謂語、賓語。你們的文章洋腔洋調,中國人寫文章沒有中國味道,硬搬西洋文字的文法。

11月28日 在修改《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時批注:“這裡邏輯不清,相當混亂,故作如此修改。所謂邏輯,有一個必須遵守的通用原則,就是‘全量大於部分’,或者說,‘大比小為大,小比大為小’。說話,作文,必須注意及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