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姚俊
“革命軍中馬前卒”瘐死獄中
1903年夏,當提籃橋監獄建設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震驚全國的“蘇報案”也正處於法庭審理的關鍵時刻。由章太炎擔任主筆的《蘇報》因宣傳維新而為清廷所不容。是年6月,清政府勾結公共租界當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並查封報館。素以“革命軍中馬前卒”自命的鄒容聞訊后,激於義憤,自投巡捕房。此案一經披露,轟動朝野。 12月24日,章、鄒二人被判處終身監禁,解送提籃橋監獄服刑。后迫於社會輿論,會審公廨改判章太炎監禁3年、鄒容監禁2年,罰做苦工,期滿逐出租界。他倆因而成為提籃橋監獄最早的一批犯人。
按照獄方的規定,牢犯的一日三餐不僅有葷有素,每周末甚至還有少量牛肉供應。可事實証明這只是給犯人“畫餅充飢”罷了。身陷囹圄的章太炎這般描述提籃橋監獄的飯食:“所食皆麥飯帶稃,日食三合,粗礪鯁會咽”。據他估算,“同系五百人,一歲死者六十人,蓋三分而瘐斃其一矣。”飯食粗劣不說,章太炎和鄒容每日還必須完成繁重的勞役,若稍有懈怠,便會招致看守的一頓呵斥。
好在老成的章太炎耐得住性子,每日役畢,晨夜研誦《瑜珈師地論》,兼以修身養性。可年輕氣盛的鄒容哪裡忍得這般煎熬與折磨,久而久之積郁成疴。提籃橋監獄雖設有醫院,但設備簡陋、藥品匱乏,根本無力醫治。章太炎隻好千方百計托人從監外捎來中藥給鄒容調理,卻也難奏其效。到了1905年2月間,鄒容的病勢愈發加重,髀肉盡消,空存皮骨。見此情形,會審公廨勉強允准鄒容保外就醫。可是,就在鄒容即將出獄的前一天,即4月2日,他稀裡糊涂地被押往工部局醫院就醫。回到牢房后,他服用了醫生配給的一包不知名的西藥,就昏昏睡去。次日凌晨4點左右,鄒容突然口吐鮮血,不治而亡,年僅20歲。
很顯然,鄒容之死十分蹊蹺,當時許多人都懷疑鄒容是被毒死的。革命黨人吳越在給章太炎的信裡更是一語中的:“吾子鄒容之死,有深疑焉。疑西人必為滿清政府所使,使毒殺人,以去后患。”遠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會館亦為此事曾遣人來滬調查,但提籃橋監獄的森森壁壘豈容常人隨意入內檢視,這樁疑案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令人發指的是,鄒容去世后,獄方竟把他的遺體棄置高牆之外,多虧由《中外日報》館收殮,暫時停放在四川路義慶裡。其后,一個名叫劉季平的上海人在鄒容逝世周年之日將他的靈柩運往華涇入土安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