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姚俊
日本戰犯在華“第一審”
抗戰勝利以后,嚴懲日本侵略者成為當務之急。當時,美軍將一些重要的日本戰犯關押在提籃橋監獄的“西人監”裡。那是一幢6層高的監樓,原是專押外國籍男犯的地方,所以時人稱之為“西人監”。
1946年1月24日上午10時整,法庭在“西人監”第一次開庭審判日本戰犯。那天,出庭受審的總共18人,為首者是侵華日軍第三十四軍參謀長鏑木正隆。此刻的鏑木面無表情,內心卻充滿忐忑與恐懼。 1944年11月21日,一架美軍戰機在漢口上空被日軍擊落,俘獲3名美國飛行員的正是鏑木正隆的部隊。在鏑木的授意下,日兵對美軍俘虜施行毒刑。此3人最后喪命於絞索之下。在戰爭結束前夕,鏑木奉調回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他被從東京引渡到中國,關押於提籃橋監獄。因此,法庭上的鏑木如坐針氈,他自知罪孽滔天,在劫難逃。
對鏑木正隆等人的庭審后又進行了多次,美國空軍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也曾到庭旁聽。1946年2月28日,美軍軍事法庭對18名日本戰犯作出宣判:判處鏑木正隆等5人死刑,其余13名戰犯,除一人被無罪釋放外,余者分別被處以無期徒刑或1年半至2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一個多月后的4月22日上午8時,被繩索反綁著雙手的鏑木正隆和其他4名死刑戰犯,在美國憲兵押解下,緩緩走向位於“西人監”3樓的絞刑房。當來到絞刑房外的一間囚室時,鏑木他們停住了腳步。美軍上尉漢姆用日語向他們宣布了執行絞刑的決定。出於人道,法庭專門請來了神父和僧侶,在臨刑前為這5人舉行了簡單的宗教儀式。
一刻鐘過后,行刑的時間到了。官至少將的鏑木正隆因軍銜最高,首先被押進絞刑房。負責行刑的美軍中尉巴薩克把鏑木推到了絞刑架下,先將他的手腳牢牢捆住,用一隻黑布口袋蒙住鏑木的頭部,然后把絞架上的繩索套進其頸部,稍稍用力勒緊。隨著監刑的美軍檢察官韋斯德上校一聲令下,巴薩克推動手閘,絞架下的那塊活動地板瞬間朝兩側分開,鏑木雙腳懸空,掙扎了幾下便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歷史資料表明,國民黨政府先后在上海、北平(今北京)、沈陽等10座城市設立專門審判日本戰犯的軍事法庭。此中,上海的第一綏靖區軍事法庭和北平的第十一戰區軍事法庭首先開審,時間均在1946年4月。而設於提籃橋監獄的美軍軍事法庭比之提前了3個月。據此斷定,提籃橋監獄乃是中國境內最早審判日本戰犯的地方。 1997年8月,提籃橋監獄內關押、審判和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被列為“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並立碑銘記這段中國人民雪恥的歷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