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中國統一大業

(北京)羅燕明

2013年11月04日14: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制定邦交規則,打造“一中”原則

“ 一個中國”的原則是指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當局承認前兩點,但主張“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美國的立場與兩岸都有差距。它試圖否認“一中”原則,長期鼓吹台灣地位未定,應由國際托管,策劃“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阻礙其他國家與中國建交,為中國進入聯合國設下重重障礙。

毛澤東怎樣通過外交方式迫使美國就范,最終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撤離台灣,與新中國建交呢?下圍棋需要“設局”和“謀勢”。研讀毛澤東的外交戰略也可以觀察到這兩個部分。“設局”就是制定“一個中國”的外交規則,“謀勢”就是運用外交戰略推動各國政府和人民接受或遵守這些規則,使之成為國際法。

眾所周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針。其中“一邊倒”可看作“謀勢”。而“另起爐灶”和“打掃干淨屋子再請客”則與“設局”有關。“一中”原則是通過毛澤東的兩個“設局”體現出來的。即在雙邊領域規定中國的建交條件,在多邊領域提出中國進入聯合國及一切主權組織和會議的條件。

1949 年10 月1 日,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向各國政府宣布了“一中”原則:“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后,他在訪蘇期間通過電報指示國內,提出了新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建交的程序和條件。1949年12 月19 日的電報談到緬甸要求與中國建交必須經過雙方談判,強調“此種商談手續是完全必要的,對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都應如此”。1950 年2 月8 日的電報談了中英談判建交的問題。當時英國為保香港急於與中國建交。

毛澤東提出了三個條件,即英國必須與國民黨政府斷交﹔在聯合國安理會及其他組織中接受新中國的代表,不承認國民黨代表﹔把國民黨政府在港官方機構和財產轉交新中國政府。一個程序和三個條件使“一中”原則可以通過建交途徑轉化為國際法。毛澤東為世界立下規矩:如果承認“一中”原則,接受條件,履行程序,就可以與中國建交。如果不承認不接受不履行,就不能與中國建交。但是,半承認這個原則,隻接受部分條件怎麼辦?如英國雖與台灣斷交,卻在聯合國隨著美國的對華政策。那隻能與中國建立“半個”外交關系。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專門設計了一種邦交形式——代辦級,以反映這“半個”。這樣一來,新中國初始就與各國形成了四種關系。一是建交關系。二是半建交關系,如與英國和荷蘭。三是與台灣當局保持外交關系的非建套規范本身還不算國際法,但有極強的約束力。它從根本上杜絕了在雙邊國際法領域制造兩個中國的可能。

你可以不承認新中國,但你不能不受“一中”約束而在大陸和台灣之間進行選擇。即使不作選項,也改變不了“一中”現狀。隨著中國建交國數量的增長,“一中”原則將自然生成為國際法原則。上述規則也有柔性一面。有些國家對華友好,但受美國脅迫一時難以滿足建交條件。對此,毛澤東也十分諒解,一是主張中國可以等待,二是認為這不影響貿易。

1950 年9 月,周恩來在一份《外交報告》中指出:“我們不僅要同已建交國家開展貿易活動,同時對於那些尚未和我們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隻要它符合毛主席提出的平等互利的原則,我們也願意和它們建立通商貿易關系”。這種靈活性后來發展成區別官方關系與民間往來的建交政策。

多邊領域是國際公法的另一重要領域。毛澤東為“一中”原則也設下一局。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新中國成立后應接替被推翻的國民黨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席位。1949 年11 月,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致電聯合國秘書長和主席,聲明新中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國民黨集團已喪失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和事實根據,要求立即取消其代表中國的資格。

1950 年1 月8 日,他致電聯合國及其會員國,要求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安理會開除出去﹔19 日又照會聯合國,聲明中國政府已任命張聞天為安理會首席代表。毛澤東開出的入聯條件是聯合國在接納新中國代表的同時必須驅逐台灣當局的代表,將其席位交還新中國。這個原則同樣適合於其他主權組織和會議,即隻要有台灣的代表,中國就拒絕加入和出席。聯合國和這些組織、會議必須在中國和台灣之間進行選擇。

對於中國來說,入聯比建交的難度要大。中國必須獲得多數甚至三分之二會員國的支持才能入聯,況且議案中還須滿足中國為聯合國規定的驅蔣條件,否則通過了中國也不會接受。不過,毛澤東的建交和入聯是一個連環設計。中國要求建交國在聯合國必須支持中國入聯。這樣,中國就可以在聯合國之外通過發展建交國來影響聯合國內部的力量對比。

朝鮮戰爭后,中國聲望大增。一些國家對美國在聯合國一手遮天非常不滿,希望中國盡快入聯,佔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同蘇聯一起發揮制約美國的作用。1956 年印尼總統蘇加諾面見毛澤東,建議中國降低條件,先入聯再驅蔣。他解釋說,建交與入聯是兩回事。入聯后,中國可以反對帝國主義控制聯合國,而且中國入常后,台灣就沒權了,隻能代表它自己。他還說這只是一種過渡安排,不影響兩岸統一。毛澤東拒絕了這個建議,指出隻要在聯合國裡有一個小小的台灣,我們就不進去。我們一萬年也不進去。我們要借這個題目做文章。我們天天要求進入聯合國,但是我們不講時間。我們天天說要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建交,包括美國在內。有些人譏笑我們,說中國人總是慢慢來。我們恰好就是這一條。

1957 年1 月,毛澤東在一次黨內會議上對不急於建交入聯又作了精辟論述。他指出:“我們跟美國建交,可能要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后,也就是說,要經過十八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我們也不急於進聯合國,就同我們不急於跟美國建交一樣。我們採取這個方針,是為了盡量剝奪美國的政治資本,使它處於沒有道理和孤立的地位。不要我們進聯合國,不跟我們建交,那末好吧,你拖的時間越長,欠我們的賬就越多。越拖越沒有道理,在美國國內,在國際輿論上,你就越孤立。我在延安就跟一個美國人講過,你美國一百年不承認我們這個政府,一百零一年你還不承認,我就不信。總有一天,美國要跟我們建交。那時美國人跑進中國來一看,就會感到后悔無及。因為中國這個地方變了,房子打掃干淨了,‘四害’也除了,他們再找不到多少‘朋友’了,散布一點細菌也沒有多大作用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