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羅燕明
三、爭取中間地帶,推動中國入聯
推動美國就我之范圍,光“設局”還不夠,還須“謀勢”,通過外交戰略請君入瓮。毛澤東的第一個戰略是“一邊倒”,站在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在建國初期是必要的。“一邊倒”對中國統一和“一中”原則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國的第一批邦交國清一色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這一戰略也有局限性。1949 年至1959 年,中國與34 個國家建交。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滿打滿算也隻有12 個,而亞非國家則佔了16 個。另一頭是6 個西方國家,不含英、荷兩國。毛澤東早在1946 年就敏銳地觀察到中間地帶國家具有反帝反殖的潛力。朝鮮停戰后,他把這一理論上升為外交戰略,為中國在蘇聯和陣營國家之外爭取更多的反美同盟軍。中間地帶的范圍很廣。
1954 年毛澤東向英國工黨訪華團指出,美國反共是為了“佔據從日本到英國的這個中間地段”。中國與印緬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派團出席日內瓦會議,積極參加萬隆會議都體現了中間地帶戰略。波匈事件后,周恩來向蘇聯領導人介紹了中間地帶戰略,建議他們採用。
1957 年毛澤東第二次訪蘇,再次指出:“中間地帶這13 億人口,兩個陣營都在爭取。”毛澤東主張陣營各國應獨立自主地支持亞非拉國家的反帝反殖行動,充分利用英法等國同美國的矛盾。這一策略並不完全符合蘇聯的冷戰模式。赫魯曉夫認為,在緩和與反帝問題上,陣營各國應與蘇聯保持一致,不能另搞一套。1958 年,蘇聯為約束中國,提出要與中國搞長波電台,成立聯合艦隊,遭到毛澤東的斷然拒絕。而毛澤東為牽制美軍、支援中東人民斗爭而實施的炮擊金門,也引起了蘇聯的擔憂和恐慌。1959 年,赫魯曉夫來華參加國慶招待會,指責毛澤東不應該“用武力去試試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固性”。這些分歧很快導致了中蘇破裂。毛澤東決定放棄“一邊倒”,甩開束縛,寄希望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專心經營中間地帶戰略。1963 年,他提出“中間地帶有兩個,一個是亞、非、拉,一個是歐洲”。
1974 年,他超越冷戰格局和意識形態界限,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和戰略,主張依靠亞非拉國家,爭取發達國家,反對蘇美兩霸。毛澤東20 世紀60 年代實施中間地帶戰略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大力支持殖民地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在這方面,他最重要的決策是援越抗美。從1965 到1973 年共8 年時間,中國傾其國力,對越南提供了軍事、經濟、人員、物資、資金等全方位的援助,直到美國從越南撤軍。
二是加強對新興國家的經濟技術援助。1964年1 月,周恩來訪問非洲,宣布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遵循八項原則,主要精神是平等互利,尊重主權,不搞特權。毛澤東要求中國專家的待遇應同受援國專家一樣,“最好低一些”。1965 年他批准援建的坦贊鐵路是中國援非的成功范例和中非友誼的見証。該項目是坦贊兩國總統向西方和蘇聯求助無門的情況下由中國承接的,歷經11年完成。鐵路全長1860 公裡,建成橋梁320 座,隧道22 座。中國付出10 億元無息貸款,運送100 萬噸設備材料,派出5.6 萬人次的援建隊伍。
三是加強與西歐的關系,開展對日民間外交,推動第二中間地帶擺脫美國控制和對華友好。1964 年中法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突破。法國是西歐大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法建交動搖了美國對盟國和聯合國的控制,對其過時的對華政策造成了巨大壓力,正如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所說:“如果巴黎與中國建交, 我們很快將面臨著一些非洲國家、比利時、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國家承認北平的危險。”
20 世紀60 年代,中國多災多難。但是毛澤東的中間地帶戰略仍然在兩大陣營之外為中國撐起了一片天。1960-1971 年,中國建交國的數量增長了一倍,達到69 個。其中亞非拉國家43 個,佔了多數,陣營國家和發達國家各13 個。在聯合國中,中國建交國的數量也在相應增多,至1971 年達到了62 個,佔到成員國總數的47%,成長為支持中國入聯的強大力量。台灣在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席位是美國進駐台灣的法律基礎,一旦發生變故,美軍駐台將失去合法性。所以美國要極力保住台灣在聯合國的存在。20 世紀50 年代,它是通過多數票阻止聯大審議中國代表權提案。從1961 年起,美國變換策略,不再阻撓提案上會審議,而是提出中國代表權是一個“重要問題”,須由聯大三分之二多數決定。但是這條路也越走越窄。從1963 年起,亞非國家取代陣營國家成為支持中國提案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中國入聯。1970 年第25 屆聯大首次出現了支持中國的多數票,雖然不足三分之二,但預示了美國“重要問題”策略已走到盡頭。
在1971 年第26 屆聯大上, 美國為保住台灣作出最后掙扎。它再次變換手法,一面表示贊同中國的代表權,建議讓中國獲得常任理事國席位,另一面又堅持台灣繼續擁有代表權,提議把驅台列入“重要問題”, 要求聯大接受“雙重代表權”。這是兩個虛偽的提案,不會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局面,不過可以阻止中國入聯。美國喪失了正義。它不敢拒絕中國入聯,反而指望中國堅持“一中”原則來達到它的目的。但是它沒有機會了。10 月25 日,聯大會議否決了“重要問題”提案,接著以76 票贊成、35 票反對、19 票棄權通過了23 國提案,做出了納中驅台的第2758 號決議,使“雙重代表權”案胎死腹中。
中國在聯合國之外獲得聯合國之內的勝利,體現了爭取中間地帶戰略的成功。毛澤東分析了26 屆聯大投票情況,指出: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意大利,都當了“紅衛兵”,造美國的反,在聯合國投我們的票。葡萄牙也當了“紅衛兵”,歐洲國家當中,隻有馬耳他投反對票,希臘、盧森堡和弗朗哥的西班牙投棄權票。
除了這四國,統統投贊成票。投贊成票的,亞洲國家19 個,非洲國家26 個,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后院”,隻有古巴和智利同我們建交,這次居然有7 個國家投我們的票。美國的“后院”起火,這可是一件大事。他對身邊人員說:“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