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實錄:逄先知馮蕙熊華源談《毛澤東年譜(1949-1976)》

2013年12月25日09: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原主任熊華源做客人民網(方蕊娟 攝)

[主持人]:逄老師用非常明晰的四個全面的例子為我們全面分析這個《年譜》,對我們現在讀這個《年譜》,而且對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發布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大家應該非常明晰了,我們說讀歷史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來明確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我們現在來回顧那27年當中發生過的一些點點滴滴,也是對我們現在以及未來如何能更好地走好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參考價值。

[主持人]:我們看到這部書發布之后,很多細心網友很關注它,發現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實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的注釋,注釋非常全,而且幾乎每一本注釋都非常多,想問一下熊老師,是怎麼找到這些參考東西的?

[熊華源]:剛才兩位主編,逄主任和馮蕙同志對《毛澤東年譜(1949-1976)》的內容、特點、研究價值都作了全面系統的介紹,確實,這本《年譜》注釋也是很有特點的。注釋在領袖人物的年譜當中,我覺得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領袖人物年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尤其是像毛主席這樣第一代領導核心,更顯得重要。建國以后的《年譜》注釋量是不小的,有將近30萬字,佔了整個書分量的十分之一。我大致做了一下統計,大概有3900來條。每一卷涉及到的光是人物條目的話,就是三四百條,有300多的,也有400來條的。注釋當然首先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去做注的問題,也就是說,注釋的原則是什麼?總的原則就是,正文裡面不能交待的,他就必須在注釋當中要作交待,以便讓讀者更好地去理解正文。

[熊華源]:基於這個,我們做注釋,實際上具體講,就有這麼四條原則。第一條原則就是注釋必須依據真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權威材料,在這個時候編毛主席的年譜,它有個有利條件,就是權威的工具書比較多,比如說我們掌握的就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史資料,這是中央組織部和中央黨史研究室根據中央組織部掌握的組織史資料來編的。還有就是各個省的組織史資料,我們文獻研究室就有一套比較完整的。這是一個。還有軍隊的組織史資料。這是第一手材料。

[熊華源]:再一個就是必須來自權威的研究部門、研究單位出版的人物工具書,還有就是一些領導人的回憶錄,有關研究部門寫的傳記,這麼一些書。在注釋期間,我們找書的話,找得很多,大致我摸了一下,這一段時間,基本上我們借了五六百本書,在我室圖書館裡面,借了那麼多書。另外,就是要去查,查《人民日報》和檢索電子版的《人民日報》,因為當時主席的活動、他接見的人、會見的人,作陪的人,當時職務一般也在那個報紙上有報道,會通過報道反映出來。第一個特點就是必須要掌握這方面的可靠的權威材料。這是中共方面的。

[熊華源]:國民黨方面的,我們想方設法也找到一些圖書資料。國民黨黨史研究部門編輯出版的《中國國民黨職名錄》,這本書是最權威的。還有就是其他方面的,國民黨史方面的著作。這樣相互之間印証的話,就可以盡量避免它出現的差錯。第二個必須掌握的原則,就是材料來源一般不能是孤証,孤証往往容易出現差錯,必須要有旁証,即便是權威的工具書或者是組織史資料,有時候也會出現差錯。所以,這必須要有其他的旁証材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差錯問題。

[熊華源]:第三個就是,我們有時候查一個人,查不到,尤其是不知名的小人物,有時候就要借助於網絡,因為網絡它提供材料的渠道很多,雖然顯得亂七八糟的,但各個方面的材料都有。不過,網絡的成品半成品材料,隻能作為參考,作為線索,絕對不能作為依據,依據它往往會出現差錯。特別是對人物條目,是比較系統、比較全,而且網友自己還可以往裡面添加內容。所以,這樣的話就隻能作為參考,但是必須要找最權威的。通過線索,比如說打電話,問省裡面黨史部門的人、知情者。比如說,姚文元在“文革”前夕,他在上海市委理論刊物《內部文稿》擔任的職務就是我們打電話問我們文獻研究室的老主任金沖及同志了解到的。這樣,這一段姚文元的任職更准確了。

[熊華源]:第四個要掌握的原則,就是注釋均採取頁下注的形式,一般都是作簡注。要是注得太復雜,字數量不是30萬字,而是60萬、70萬字了。注釋注一些什麼內容呢?注釋主要是為正文服務的,便於對正文的理解。我想了一下就是三個方面的:一個是對人物的注釋,人物注。《毛澤東年譜》同其他領袖人物的年譜,比如《周恩來年譜》、《劉少奇年譜》、《朱德年譜》,還有《任弼時年譜》相比,都有一個不太一樣的特點。因為剛才我講了,每一卷涉及的單是人物注就是三四百條,三四百條,你如果按照我們原來注釋原則,就是主要職務發生變化就重新做注,注釋的字數量太大,這樣我們採取了一種創新的注法,就是每一本,這個人第一次出來的時候,既注當時的職務,但是也注這之后他主要職務發生變化之后的職務。這樣大家一看就了解他當時任什麼職務,以后又任什麼職務。所以,這是人物注。

[熊華源]:再一個就是對事件、會議和條約等的注釋。這也在注釋裡面佔了相當分量。對當年曾經發生的比較重要、現在讀者看起來不一定清楚的事件、會議和條約等,我們都做了注。比如說《馬尼拉條約》、《巴格達條約》。比如說波茲南事件、“躍進號”事件,這些我們都把它一一注了下來。

[熊華源]:第三,就是對國名、地名、機構等的注釋。因為有的國家是國名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也有必要注釋。比如錫蘭,原來叫錫蘭,后來改名斯裡蘭卡了。所以也要做注。整個注釋,我覺得最大的特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全面、系統、規范、完整。網友朋友隻要翻開一讀的話,大家是會有興致的,可以從中了解到很多關於人物、事件、會議的他想知道的、他原來不了解的內容。

[主持人]:這一本書感覺特別像一部歷史書,通過這樣全面的注釋能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那個時代發生的一些事情,包括人物關系,包括一些會議的背景,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分析那27年發生的一些故事。

[主持人]:今天不知不覺在這裡已經聊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了,和三位老師在這裡聊天,我是倍感榮幸,也是非常高興。相信這一部《年譜》的問世也會為我們今后,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那一段歷史提供了非常可靠,而且非常有意思的參考價值。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關注我們這部《年譜》后續相關情況。今天我也再次感謝三位老師能夠來到人民網。謝謝您。

[主持人]:也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視頻訪談,請繼續關注我們其他的訪談節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