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為了中興偉業,造福人民,使祖國繁榮富強,胡耀邦立下宏願,決心不畏艱難險阻,深入實際,體察民情,調查研究,以便作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戰略決策。
1980年5月,他任總書記伊始,首先就去空氣稀薄的西藏了解情況,成為第一個到西藏考察的中央領導人。
1982年9月18日,報上刊載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17日晚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外賓舉行盛大宴會的消息。可是19日一早,胡耀邦就出現在成昆鐵路上被崇山峻嶺包圍的桐子林車站。胡耀邦一行的出現,使這裡的干部群眾感到十分意外,許多人臉上露出驚訝的神色:“是胡耀邦總書記嗎?我們這裡出席黨的十二大的代表還沒有回來呢!”
胡耀邦日夜兼程到這個偏僻的山區,是因為桐子林這一帶是我國西南部能源、鋼鐵、畜牧業建設的重要基地。胡耀邦總書記是來這裡察看正在勘測設計中的桐子林水電站和二灘水電站的站址。胡耀邦18日中午乘飛機到達成都,隨即改乘火車南下一路視察。
胡耀邦曾經利用星期天,一天視察了3個縣,成為人們的美談。
1982年4月1日是周末,胡耀邦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利用明天星期日的時間,到河北保定地區的易縣、安新縣、雄縣農村去看一看。”
次日,陽光和煦,晴空湛藍。胡耀邦乘坐一架草綠色的直升飛機向易縣飛去。
易縣像一條巨蟒,橫臥在太行山東麓。8時20分左右胡耀邦乘坐的直升飛機飛到了易縣上空,沒有馬上降落。它從易縣東北部轉向西南部的狼牙山,在易縣上空轉了兩個大圈,細細地觀察著從東北向西南蜿蜒而去的太行山的綠化情況。
過了一個多小時,飛機降落在清西陵附近的一塊空地上。一下飛機,胡耀邦同易縣縣委的同志邊走邊談,胡耀邦如數家珍:“從飛機上看,安格庄這面山上有樹,西南面山上都是光禿禿的,西邊的安格庄水庫周圍也沒有樹。一定要多植樹多造林啊!從北到南,在河北大約有20多個縣分布在太行山區,如果縣縣都按以上的辦法搞,二三十年以后,太行山就會大變樣了。當然,這要有很大的決心。”胡耀邦沉思片刻,講起歷史典故:“燕國勇士荊軻西渡易水,去刺秦王時,曾寫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我們為了綠化太行山,應該把它改為‘風沙滾滾兮易水干,壯士上山兮種樹還’。”
下午2時,胡耀邦乘飛機抵達安新縣白洋澱湖畔,飛機降落在宋庄大隊一塊湖中葦灘上。然后他們登上機動小木船,出了與葦灘相通的水道,向浩蕩的“大鴨圈澱”駛去。小船在發動機推動下,催開浪花,向前行進。胡耀邦時而舉目遠眺,時而轉身同坐在身邊的縣委書記王杰交談:
胡耀邦問:“葦田實行了責任制沒有?”
王杰回答:“實行了責任制,而且包了產。”
胡耀邦連連點頭:“包了好,包了好!”
這時,從蘆葦叢中游出一大片白洋澱著名的湖鴨。胡耀邦看了異常高興,用手指著鴨群問:“養鴨是不是也實行了責任制?”王杰答:“實行了大包干!”胡耀邦說:“包了好,包了好!”
小船在澱中轉了一個大圈,約行八九裡,回到了岸上,胡耀邦邀請安新縣委的同志到飛機上談話。
談話中,他幾次問到了群眾生活水平怎麼樣。縣委的同志們回答說,群眾生活逐年有所提高,原因是認真實行了生產責任制。胡耀邦聽了這句話,馬上指出:“實行責任制,要進行民主評議,不能讓干部搞優親厚友,厚此薄彼,這個問題不隻農村干部有,縣裡干部也有,這要查一查,主要是教育的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下午3時,胡耀邦來到了雄縣。他對雄縣是很熟悉的。這個縣在十年動亂中,由於兩派斗爭激烈,反復多,工作和生產長期上不去。這次胡耀邦到了溫泉招待所會議室,第一句話就問:“雄縣的派性問題從思想上解決了沒有?”縣委書記李桂鈞匯報說,全縣出現了安定團結、生產向上的好局面。胡耀邦聽了笑著問:“是真從思想上解決了,還是一時銷聲匿跡了?”
胡耀邦接著說:“河北黨組織是有功績、有光榮傳統的,但也要講兩點論,它也有長期留下來的盲目的山頭、宗派情緒和盲目的自滿情緒。這兩個盲目情緒把黨的是非搞混了。共產黨是講是非的,是對人民負責的。不要以人劃線,要以黨性劃線,以黨的原則劃線,誰是誰的人啊,都是黨的人!”
日落西山,炊煙裊裊。在這11個多小時裡,胡耀邦乘坐直升飛機四起四落,行程1000多裡,所到之處,他既要考察現場,又要聽取匯報,先后同省、地、縣幾十個干部交談,並就大家關心的許多重大問題談了自己的意見。這樣,他度過了一個不平常的星期天。
胡耀邦在山東膠東半島視察農村,給人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1984年10月22日,胡耀邦訪問的第一個村子,是牟平縣寧海鎮的西關村。胡耀邦一下汽車,一排身著西裝、打著領帶的村鎮干部熱情地迎上前去。在一間擺滿沙發和紅木茶幾的客廳裡,村黨支部書記李德海向胡耀邦匯報了西關村的變化。
西關村原是一個窮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村子裡辦起了木材加工廠、吹塑玩具廠、電子儀器廠,在縣城開辦了大型商場和飯店。1983年集體純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8倍多,連續3年人均分配1000元。農民先是搬進了排房,之后,又搬進了樓房。如今,別墅式的“第四代住房”正在興建。村裡有花園和動物園,花園中建起了游泳池、體育場,蓋起了影劇院。村裡還投資50萬元與深圳一家公司搞產銷聯營,投資40萬元與長島縣搞水產聯營,預計當年集體純收入可突破1000萬元。
聽到這裡,胡耀邦插話說:你們生產年年大發展,逐年適當增加一點積累是應當的,但為什麼分配老是1000元?搞“封頂”可不好啊。封了頂,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每年增加幾十元,或者分階段,幾年增加一次。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對群眾也是個鼓舞。
胡耀邦問李德海,你們一人有幾套衣服?李德海說,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有。胡耀邦說,一年四季,衣服要多搞幾套,穿得好一點。接著,話題又轉到了一日三餐。他問李德海,農民三頓飯都吃些什麼?有沒有牛奶?
李德海回答說:油條、豆漿、雞蛋、點心,這是早餐﹔想喝牛奶,天天都有新鮮的﹔午飯晚飯自己做﹔許多人家裡都有電話,來了客人,一個電話到飯庄,“幾菜一湯”就送來了。
胡耀邦聽了,非常高興。他說:中國人的體質,還得多增加點高蛋白,要多吃點肉和巧克力。跑馬拉鬆,人家是2小時8分多一點,我們今年的最好成績2小時15分11秒。田徑、游泳、足球搞不上去,與我們的體質很有關系。要引導農民多吃肉。干8個小時的活,累得不得了,回到家裡,切上一盤牛肉,說聲:“拿杯酒來!豈不痛快!”
幾句風趣的話,引起滿屋子的人哈哈大笑。
在膠東半島,胡耀邦邊察看邊思索,最關心是這裡的電氣化問題。他對陪同視察的山東省委書記蘇毅然說:“在農村,不搞電氣化,鄉鎮工業發展不起來,勞動生產率提不高,農民的消費也上不去。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近幾年,家用電器進了農家,一戶每年需要多少電,一個縣每年需要多少電,電源從哪裡來?一定要有一個總體設想。你們山東農村有500萬千瓦,夠不夠?”
蘇毅然回答:“我估計了一下,大約要250萬到400萬千瓦。”
胡耀邦一路談笑風生,興趣盎然地對蘇毅然說:“你們山東的煤炭儲量是140億噸,一年開採一億噸,還可以開採140年嘛。山東能不能提前實現農村電氣化?全國總得有那麼幾個省、市搞試點,爭取盡快實現農村電氣化。實現了電氣化,農村的文化、教育、環境、衛生都會起變化。要充分認識農村電氣化的意義。”同行的山東領導點頭稱是。
離開膠東半島,胡耀邦沿黃海海岸南行。10月26日來到魯東南的日照縣。6點多鐘,胡耀邦正在吃晚飯,餐廳裡的電燈突然熄滅了。無獨有偶,兩小時之后,再次停電,全樓一片漆黑。胡耀邦說:“你看你看,沒有電怎麼行啊!”
這兩次停電,更加深了胡耀邦對農村用電問題的思考。第二天,在會見臨沂地區地、縣負責干部時,胡耀邦說:“經濟要搞上去,離開電怎麼行?要認真研究電怎麼才能上得快一點。你們山東水電搞不了多少千瓦,因為沒有多少水電資源。看來得靠火電,包括小火電。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河南這5個省、市要想辦法聯合起來,把煤搞得活一點快一點,如果每年能搞到二三億噸煤炭,就可以多發電,你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胡耀邦在鄂贛山區10日行,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1984年12月4日至14日這10天裡,他冒著嚴寒,接連訪問兩個省19個縣市。
深冬時節,鄂南、鄂東和贛西北山區陰雨連綿,寒風刺骨。兩輛旅行車載著胡耀邦一行,沿著崎嶇不平的泥濘公路,往來奔波於幕阜山麓和大別山麓的崇山峻嶺之中。
這是一次日程很緊的旅行。盡管山高路滑,汽車仍以相當高的速度行駛。山區群眾對胡耀邦在寒冬歲末這樣不辭辛勞地從北京來到遙遠的深山密林看望他們,同他們共同商討開發山區的大計,無不感到歡欣鼓舞。每當胡耀邦從駐地出發時,門口總是擠得水泄不通,胡耀邦笑容滿面地向自動佇立等候的男女老少揮手致意,歡呼的人群朝著他熱烈鼓掌。
12月5日一早,胡耀邦一行乘汽車離開京廣鐵路附近的咸寧溫泉鎮,很快就進入山區。
約兩小時后,汽車駛進通山縣城。胡耀邦一下車就召開座談會,請縣裡的同志介紹情況。胡耀邦風趣地插話說:通山通山,通通是山。你們要把山搞“通”,把庫搞“活”,多養魚。要發揮山區的優勢。山上的樹和山裡的礦一起開發。山“通”庫“活”,山區致富就有希望。他還強調說,要加快山區建設,就必須進一步放開山區政策,凡屬群眾能辦的,就要大膽放手讓他們去辦。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副書記錢運錄建議胡耀邦去這個縣屬的九宮山察看林木。胡耀邦欣然同意,並立即驅車前往。高高聳立於鄂贛兩省邊界上的九宮山,海拔1280多米,峰岩壁立,雄偉渾厚。據當地同志說,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后就是在這裡被地主武裝殺害的,后人還在這裡設墓安葬了他。汽車越往上爬,霧越濃,整個山岳都淹沒在茫茫的雲海中。胡耀邦在山頂一座招待所裡會見了當地干部,他建議把九宮山辟為旅游避暑場所。
為了實地考察林區,次日,胡耀邦到崇陽縣訪問時,特地去那裡的林科所和桂花林場進行了調查,同林場工作人員討論了包山造林等問題。在修水,他對縣裡的同志說,一路上,我看到你們這裡過伐的現象比較嚴重。國營林場、集體林場應該採育兼顧。看來,林業政策要繼續抓落實,林區群眾收入少,積極性不高。要拿個辦法出來,還是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好。
12月7日一早,晨曦初露,寒風凜冽,胡耀邦驅車從修水縣城出發,一連跑了銅鼓、宜豐、上高三個縣,中間顧不上休息。
在銅鼓縣,他說:我認為山區林權應下放,林業管理體制要改革,要搞承包,讓林農有自主權。國營林場也要把責任制落實到家庭,長期(比如說50年)不變。農林擴權到家庭,漁業擴權到船。隻有這樣,才能搞活。他認為,山上的小材小料,什麼枝丫材、等外材、困山材等等,應該統統放開,讓林農去加工成鋤頭把、鐮刀把等等。這樣,山區的多種經營就能比較快地發展起來。他還說,他不贊成用開梯田的辦法在山上種樹。把山坡墾了,至少5年之內樹長不起來,水土就會流失,還浪費了人力。他對縣裡的同志說,如果是上面規定的,你們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上高是江西省連續三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縣。縣委書記用了一個半小時向總書記匯報了他們的情況,將他們的經營概括成三句話:利用糧食的優勢發展經濟作物,利用種植業的優勢發展養殖業,利用農業的優勢發展工副業和鄉鎮企業。
胡耀邦饒有興味地聽了這些情況,他不時插話贊揚他們的成就,並且鼓勵他們再上一層樓。他一再強調,農村經濟結構要進一步調整,更要大膽地加快發展鄉鎮企業,搞好農副產品的加工。他說,我認為在這方面,應當把希望寄托在群眾自己干起來,主要依靠家庭工業和專業聯戶,支持專業戶和專業村的發展。要放手讓農民自己發展鄉鎮企業,放手讓農民到城鎮來辦第三產業。要告訴縣、鄉干部,不要一說辦什麼,就想自己收上來,統統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一個重大方針問題,必須明確。
從上高來到錦江畔的高安,這個縣鄉鎮企業和各種經營搞得都比較好。縣委書記向胡耀邦匯報時談道,為了搞活流通,全縣設了37個小集市,使農民每3天能趕一次集,每次趕集的人有三五千至一兩萬不等。縣委認為這是個好辦法。
胡耀邦沉思了一下說:“你們想過沒有,一塊方圓20華裡的地方,東南西北10公裡,騎自行車要花費多少時間?”有的答30分鐘,有的說要40分鐘。胡耀邦接著說:“如果經過若干年努力,按照對群眾方便的距離,把小城鎮星羅棋布般地建設起來,對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會有什麼好處?我建議你們探討一下。”於是,當即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縣委書記翟時達說,有了小城鎮,產品可以隨時推銷出去,需要的貨物可以隨時買到,可以促進文化交流,可以傳播技術帶動周圍農村。胡耀邦點點頭說,農民趕集,你們叫趕圩,不管幾天一次,總要花一天的時間,這是低商品生產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結果。歐洲許多國家的小城鎮很發達,人們並不羨慕大城市。我們也要逐步把小城鎮搞起來。他強調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建設小城鎮將是改變城鄉關系、改變勞動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一項大措施。胡耀邦的深謀遠慮,使大家深受啟迪。
胡耀邦重訪長征路,對人們教育良深。
那是1985年9月26日上午11時許,秋雨霏霏,涼風輕拂,一架銀色客機穿過濃密的雲層,降落在四川邛崍縣郊區的機場上。艙門打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霏霏細雨中快步走下舷梯。
胡耀邦這次視察的重點是四川西北高原和隴南山區。汽車從邛崍縣城出發,沿川藏公路西去,翻過懸崖萬丈的二郎山,便進入川西北高原。首先遇到的是銀光閃閃的雪山,這裡空氣稀薄,冰封雪凍。接著是連綿百裡的林區,公路兩旁古樹參天,叢林莽莽。然后是舉目無垠的草地,到處綠草如茵,沼澤密布。再從川西北高原向東南行進,沿白水江畔來到隴南山區。在短短10天時間裡,胡耀邦就沿著這條路線時走時停,耳聞目睹,視察了四川的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和甘肅的隴南地區共10多個縣。
在這次視察中,胡耀邦選擇的是一條很不尋常的路線。50年前,在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就是沿著這條路線翻過了雪山草地。當年的胡耀邦作為紅軍部隊的“紅小鬼”,先后任中央工作團黨總支書記、紅三軍團第五師第二、三團黨總支書記,隨部隊沿著這條路線進行艱苦的長征。總書記跋涉千裡,重訪昔日的長征路,他這次所進行的是一次非同凡響的視察。
在當年紅軍勇士浴血爭奪的瀘定鐵索橋頭,胡耀邦向人們談起了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英雄業績﹔在小金縣紅軍勝利會師的舊址,他向人們介紹了紅軍戰士團結戰斗的動人情景﹔在翻越雪山草地的途中,他不時贊嘆紅軍戰士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9月28日,是高原多雨的秋季中難得的大晴天,胡耀邦驅車來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的塔公草原。
天空碧藍如洗,朵朵白雲像哈達似的潔淨,在天空中飄浮游弋。翡翠般的草原,黑色的牛毛帳篷,在熠熠陽光下分外悅目。胡耀邦坐在一座飾有民族圖案的帳篷裡,幾位身著彩色長裙的藏族姑娘走到他面前,獻上一條條雪白的哈達,胡耀邦用藏語祝願她們:“扎喜德勒!”(吉祥如意)
胡耀邦被群眾的歡樂氣氛所感染,仿佛變得年輕了。他走出帳篷,坐在這群藏族青年中間,接過一把弦子,滿面春風地拉了起來。
胡耀邦對支援過長征的各族人民,是那樣的深情親切﹔對長征路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充滿激情。一路上,他不時指點著車窗外掠過的山川村鎮,向同車的藏族干部問起他和戰友們曾經鏖戰和行軍路過的一些地方。他甚至清楚地記得,紅軍長征中翻過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的山麓,他回憶說,這裡原來有一座小廟,另一座雪山夢筆山的北坡,生長著大片原始森林。
9月28日下午2時許,胡耀邦出現在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東的橋台上。這座橋和瀘定縣西城門相銜接,建成於公元1706年(清康熙四十五年)。解放前,整個大渡河上隻有這座唯一的橋梁,是川藏交通的咽喉要道。今天,山區久雨初晴,藍天如洗。由13根長達百米的鐵索組成的瀘定橋,像一道長虹橫跨在大渡河上,使人聯想起當年紅軍戰士迎著硝煙進擊的情景。
歡騰的人群讓開了一條路,胡耀邦踏上左搖右晃的鐵索橋,健步走過橋西的石台上,望著腳下洶涌奔騰的河水,深情地告訴人們,當年紅軍就是從這裡出發冒著敵人的炮火沖向對岸的。他的話把人們的思緒帶向那血與火的戰爭歲月。
胡耀邦又一次走過鐵索橋,參觀了建在橋東的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應陳列館同志的要求,揮筆題寫了“飛身可奪天塹,健步定攀高峰”12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告別瀘定,胡耀邦來到了大渡河支流小金川畔的小金(原名懋功)。這裡依山傍水,是一座小巧秀麗的山城。1935年6月14日,紅一、四方面軍在城東40多公裡的達維橋頭勝利會師。6月16日,兩個方面軍在懋功縣城內的天主堂裡召開了團以上干部大會。時任少共中央局組織部副部長的胡耀邦參加了此會。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所天主堂仍保持了原貌。胡耀邦仔細參觀了室內陳列的各種革命文物和天主堂院內毛澤東、周恩來等住過的平房。他對州、縣負責人說,要把這些地方保護好,作為向干部和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
在馬爾康,胡耀邦實地察看了正在籌備修建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地址,他要求負責建碑工作的成都軍區和四川省的領導同志,一定要把這座紀念碑修好,使這裡成為鬆柏環繞、山水宜人的公園,成為群眾學習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學校。
胡耀邦一路察看,一路詢問,一路思索。汽車以平均每天200公裡以上的進程在高山、峽谷和原野上奔馳。長征路上的萬水千山,仿佛對當年的老戰士情有獨鐘,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袒露宏圖。
在林區,展現在胡耀邦眼前的是:採伐過的林地上,橫七豎八地倒著幾丈長的圓木,還有大量的火燒木、風倒木,任其腐朽,他感到無限惋惜。坐汽車跑了幾天,沿途隻見一個地方在加工木材,他發出聲聲嘆息。
穿越一處處峽谷時,他看到:條條急流,落差很大,可建電站的地方很多,讓高山流水白白浪費,而附近的居民卻在燒柴做飯。
在幅員8000多平方公裡、擁有45萬頭牲畜的紅原縣,他看到:隻有縣城裡建了一座奶粉加工廠。偌大的草原上,看不到其他畜產品加工點。
在被譽為“人間瑤池”、“童話世界”的黃龍山和九寨溝風景區,他發現這裡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雖達數萬之眾,而當地農民收入卻很低。
他還聽說,這一地區埋藏著黃金、大理石、雲母、石膏、石棉等數十種有開採價值的礦物,但富余的勞力卻無活可干。
馬爾康招待所的一間會議室裡,匯報會正在熱烈地進行。胡耀邦談笑風生,其他同志也無拘無束地發表意見或插話,氣氛輕鬆活躍,討論的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
40歲的阿壩州委副書記周化勛,向胡耀邦匯報說,從50年代開始,國家陸續在阿壩林區建立了16個林業企業,共為國家生產木材4000多萬立方米,上交稅利4億多元。因為採伐過量,目前控制採伐,剩余勞動力25000人,要求中央和省裡幫阿壩州卸下這個“包袱”。
“你們不是卸包袱的問題。”胡耀邦立即抓住這個話題,深沉地說,“要把包袱變成財富,要把現在閑置的勞力變成有用之才。總的來講,阿壩州8000多平方公裡,隻70多萬人口,是人少了,不是人多了。問題在於你這裡就業結構不合理。一面是許多人沒事干,一面是好多事沒有人辦,許多產業根本沒有開發。”
胡耀邦時而站起來,時而用手勢加重語氣:“大的不講,講小事情。馬爾康的雞蛋很貴,你們這裡電多,可以辦幾個養雞場,用電孵雞。你們有草山,可以養奶牛。還可以搞木材加工。林區的人民要富起來,隻有四條出路:一是營林﹔二是加工﹔三是採礦﹔四是修建。什麼修公路、建水電站,都讓老百姓去搞。還有商業、運輸、旅館、飯店,也讓群眾去辦。總之,東方不亮西方亮嘛!”
最后,胡耀邦說:“端正指導思想,滿懷信心地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和發揮高原、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辟多種勞動致富的新門路,這是繁榮山區經濟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九寨溝風景區,胡耀邦很有遠見地提出:讓農民直接辦旅游,由農民為旅游的人提供副食品,發展養雞、養兔、種植蔬菜、水果的專業戶﹔組織群眾生產各種旅游紀念品。
在隴南地區森林茂密的康縣、成縣,胡耀邦要求各級領導充分依靠群眾,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創造出營林致富的新經驗。
在視察途中,幾乎每個地、州、縣的領導都向胡耀邦反映,他們那裡缺資金,缺人才,要求中央支援。胡耀邦對他們說,黨中央、國務院對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向是十分關懷的,盡可能在人力、財力上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作為當地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不應該隻依靠上面,而要自力更生。辦法有兩條:一條是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集資,依靠群眾的勤勞和智慧﹔一條是加強橫向經濟聯系,引進外資,吸引沿海、成都等外地的企業來投資。
談到人才問題,阿壩州委書記阿登向總書記說:“我們這裡條件艱苦,人家不願意來,希望中央和省裡給我們派些人來”。
“你把關系顛倒了。”胡耀邦立即插話糾正他的看法說,“不是給你派人來,而是你要有吸引力。你把經濟發展起來,門路多了,就能留住人,吸引更多的人來。今后我們國家越來越多地要採取招聘的辦法,吸引的辦法,而不是全靠指派的辦法,捆綁不能成夫妻嘛!”
幽默風趣的一席話,說得在場的人哄然大笑。
胡耀邦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后,他便向州委領導提出要改進工作方法的問題。胡耀邦說,你們州、縣、區三級干部,一年下去多長時間,什麼時候下去,要做一個安排。大雪封山是下不去的,這段時間可以把干部集中起來辦學習班,半天工作,半天學習,學理論,學文化,學技術。一年完了要考試,這樣搞上三年,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凡是地廣人稀的地方,都可以採用這種新的工作方法。根據各地的特點,確定自己的工作方法,這就叫實事求是!他勉勵大家隻有埋頭苦干,才能大展宏圖,就像楚庄王的名言:“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這是胡耀邦對川西北高原和隴南山區的期盼,也是對全國所有經濟還不發達地區的期盼,期盼他們后來居上,一飛沖天。
胡耀邦在總書記任內的最初幾年,大都跑的是中國最不發達的地區,他的足跡踏遍布了中國的西部——西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地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一整套發展西部的特殊政策陸續制定出來。中國西部地區,正在發生著使人喜悅的變化。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這裡的繁榮富裕關系著中國大局的安定、團結、興旺。
胡耀邦的行蹤使外國人頗感興趣。1985年的深秋,在中南海一次會見外賓的活動中,一位外國友人問:“據我們了解,你經常到中國最不發達的地區視察,對這些地區的發展十分關心。在加速這些地區的發展方面,中國現在有什麼計劃?”胡耀邦高興地回答說:“我國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沿海,比較發達﹔西部多山,比較落后。但是,西部的一個特殊的有利條件是幅員廣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我們對西部的方針,一是放寬政策,讓那裡的人民群眾放開手腳開發資源,發揮優勢﹔二是鼓勵他們同比較發達的地區建立橫向聯系,相互協作﹔三是盡可能地減輕他們的負擔,給以財力、物力和技術的適當支援”。他預言,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大規模開發中國西部就要提到日程上來!
胡耀邦認為,甘肅應當成為開拓大西北的一個重要基地。1983年7月,他冒著炎夏酷暑,先后訪問了隴南的天水地區、隴東的慶陽地區、中部西南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和蘭州市,整整視察了7天。
胡耀邦對如何改變以定西地區為代表的甘肅中部18個干旱縣的窮困面貌問題,特別關心。這裡雨量稀少,生態破壞嚴重,糧食產量低,幾乎年年要靠國家救濟。國務院決定每年撥出專款幫助這些困難地區恢復和發展生產。胡耀邦7月21日到定西地區的臨洮后,特地把這些窮困縣所在的定西、平涼兩個地委的負責同志請來,共同商討如何使這些地區快一些在經濟上徹底翻身的問題。同時還派了幾位隨行同志去定西地區最困難的社隊的一些村庄,逐戶了解農民的生活。在座談會上他說,你們這18個困難縣怎樣才能較快地恢復過來,什麼時候能翻身,都要認真搞點調查,在這個基礎上採取切實的措施。要力爭盡快消除歷史上帶來的嚴重后果,恢復生態平衡,使惡性循環變為良性循環,逐步走上安定富裕的道路。他要求這兩個地區的5萬多名干部帶頭種草植樹,每人每年種兩畝草,栽10棵樹。他說,就是要干部帶頭,多干實事,不能含糊。
當天晚上,胡耀邦把隨行的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王兆國找去,商量發動全國,主要是北方青少年義務採集草種樹種支援甘肅改變面貌的問題。他說,共青團每年要抓幾件在全國有影響的大事,這就是一件。全國1.5億青少年,大城市的除外,每人每年採集一兩,就是1500萬斤,可以種1500萬畝草。這也是對青少年的一種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叫愛國採種運動。這種活動每年都要搞,不是一兩年,而是一二十年,先支援甘肅,以后支援其他地方。王兆國當晚就打電話給團中央進行籌劃,回到北京后,他很快就召開電話會議,向各省、自治區的團組織布置任務,並向全國青年少發出了號召,雷厲風行地落實了這件事。
胡耀邦一行,1985年7月23日下午6時到達龍羊鎮。他們不顧旅途勞頓,6點半到龍羊鎮水電站工地視察,晚8時聽取匯報。龍羊鎮水電站是一座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水庫總容量為240億立方米,電站建成后,每年可發電60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原煤240萬噸,供電范圍除青海和甘肅兩省,還可與西安、華北聯網,對於發展工業、農業、畜牧業,將發揮巨大作用。
胡耀邦在聽取匯報時說:工程不要講得那麼細,簡單幾個大數給我們知道一下。原來他更為關心的是人。他一一詢問了幾位工程局負責人的情況、年齡、籍貫、文化程度,問得很細。當他知道劉海倫、李權一、雷文第、李玉民這4位負責人都是龍羊峽一開工就來的,高興地說道:“1976年到現在,7年了,你們四位是第一。”“英雄終究會有人知道的,真正的英雄終究有一天總會有人知道的。要相信這一條。”
胡耀邦在聽取匯報時反復強調說:一件事情,要麼就不干,要干領導就要自己帶頭,這叫打硬仗。干部帶頭,自己過得硬,才有資格去評論人家。
最后,胡耀邦語重心長地說:“公道自在人心。做了好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胡耀邦十分關心國防建設,多次深入視察祖國的邊疆,關心邊疆軍民的生活和工作,作出了許多重要指示,描繪出邊疆發展的藍圖。
1985年12月31日12時40分,胡耀邦一行乘坐直升飛機,從海南島起飛,跨越浪濤翻滾的海面,在西沙群島的珊瑚島上降落,同駐島干部戰士共度元旦佳節。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來西沙視察。
他顧不上休息,先看哨所。來到瞭望鏡前,他仔細察看了附近的島嶼,詳細詢問了防務和干部戰士的生活、工作情況。同干部戰士共進午餐時,他激動地說:“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向大家祝賀新年!”餐廳裡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胡耀邦走到每一個餐桌前,叫隨從人員將帶來的黃桃罐頭和橘子分給大家吃,還問大家吃得好不好?生活情況怎樣?胡耀邦對子弟兵的關懷,使大家深受感動。
胡耀邦十分關心小島戰士的文化生活,在干部戰士座談會上,當聽說這裡戰士看電視,一般隻能看一個月前的電視錄像,看不到當日新聞時,他向身邊工作人員交待:給有關部門說一下,優先考慮給西沙解決這個問題。胡耀邦還到六連干部戰士宿舍視察,問戰士們床鋪好不好睡。來到碼頭時,詢問了戰士們的身體情況,囑咐干部要多關心戰士。短短3個小時,胡耀邦走遍營區,同戰士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
雲南自古被認為是“天高皇帝遠”之地,胡耀邦當了總書記以后,短短幾年間,曾3次到雲南視察,全省17個地、州、市,他隻有兩個沒到過,連最邊遠的不毛之地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平易近人,老百姓深受感動,稱贊不已。
在中緬邊境的滇西,胡耀邦接連訪問了六庫、騰沖、盈江、隴川、瑞麗、畹町和芒市。他每到一地,都詳細詢問邊民交往和互市的情況,勉勵當地人們熱忱對待緬甸胞波,努力擴大邊境貿易,互通有無,發展中緬友誼。
在瑞麗古城視察時,他深刻指出:“瑞麗和畹町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緬甸的兩個窗口,一定要進一步搞好對外開放。”臨別時,他揮毫為瑞麗書寫了“中緬胞波情誼萬古長青”的題詞。
1985年盛夏,胡耀邦冒著大西北戈壁灘上炙人的熱浪,在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的途中,特地前往國防科工委所屬某火箭衛星發射試驗基地和某核試驗基地看望那些長年奮戰在西北荒漠中的科技人員。
在這裡,他認真聽取工作匯報,詳細詢問有關情況,作了許多重要談話。離開發射場后,汽車在坎坷不平的戈壁沙石路上疾馳,進入一派生機勃勃的綠洲——基地的首府——東風鎮。目睹戈壁變綠洲的情景,胡耀邦格外激動,熱情地稱贊基地的科技工作者是“中國征服宇宙的第一代人”,並且代表黨中央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說,從地理位置來講,你們處在最偏僻的地方。從環境上來講,你們處在最艱苦的地方。從生活上來講,你們這裡是比較困難的地方。你們在生活上、環境上不爭上游,甘居下游,而你們干的是保衛祖國的安全、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事業。他打著手勢激動地說:“昨天,我寫了兩句話:‘身居最下游,志在最高層’,現在送給同志們。”全場頓時響起了春雷般的掌聲。
胡耀邦繼續深情地說:“我希望中央各部門的同志們也到像你們這樣的地方來看一看,更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搞戲劇、舞蹈、相聲、音樂的同志們,到這些地方來看一看,唱唱《十五的月亮》!為什麼呢?第一是增長知識。第二,也是為了相互之間的鼓舞和支援。你們在我國航天事業上是第一代人,全中國人民,我們的子孫后代,不會忘記你們。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一定要在21世紀中期把我們的航天工業變成世界上第一流的工業。”
胡耀邦不辭勞苦,接著又飛往天山南麓戈壁深處的某核試驗基地。我國在這裡成功地進行了空中、塔上和地面核試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就是1964年10月16日在這個基地所屬的羅布泊試驗場成功爆炸的。胡耀邦到達這裡后特地驅車越過茫茫戈壁,進入天山深處的石林地區,看望在這裡的科研中心埋頭苦干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科技工作者。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49個民族,搞好民族團結是新疆一切工作的關鍵。新疆又是我國重要的邊境地區,邊界線長達5400公裡,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胡耀邦對新疆各族人民十分熱愛,對新疆的發展非常關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他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總書記期間,多次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專門討論和研究新疆問題,作出重大決策﹔多次來新疆考察,調查研究,了解新疆,認識新疆,幫助制定新疆經濟發展戰略。
早在1981年7月6日上午,胡耀邦主持中央書記處第109次會議,根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再一次討論了新疆的工作問題。會議提出:“搞好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是進一步做好新疆各項工作的關鍵。新疆的漢族干部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觀點,即離開了少數民族干部,新疆各項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數民族干部也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觀點,即離開了漢族干部,新疆各項工作搞不好。”不久,胡耀邦將這段話進一步概括成:“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即“兩個離不開”的思想。這個概括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和高度評價,他說:“這個觀點很正確、很好,大家都這樣想問題、處理問題就好了。”
胡耀邦於1985年7月下旬到8月初,第五次來到新疆考察。7月20日到達新疆后,他沿北疆和南疆的邊緣,先后到了塔城、博爾塔拉、阿勒泰、阿克蘇、喀什、克孜勒蘇、和田、巴音郭楞、克拉瑪依、哈密等10個地、州、市的21個縣。至此,胡耀邦已走遍了當時新疆所有的14個地、州、市。他到達南疆喀什市之后,即乘旅行車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東行,訪問了莎車到且末這一線的10個縣。當時天氣異常炎熱,但他不辭勞苦,不畏酷暑難耐,始終精神振奮地考察沿途的牧場、林帶、條田,並不時向當地領導人詢問各種情況,每天行程300多公裡。他為新疆工作的成就感到高興,為南疆地區各族人民生活還比較貧困感到憂慮,他要求各族干部要把使農牧民盡快富裕起來作為干工作想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胡耀邦通過考察了解新疆,認識新疆,同各地同志著重研究了新疆進一步開發的方針和戰略布局,幫助自治區制定80年代發展戰略。他強調自治區要考慮對農村產業結構作戰略性調整。新疆要富起來,就應該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把畜牧業和瓜果園藝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它們同糧棉油大田種植業一起,成為農村經濟的三大支柱。胡耀邦說,新疆瓜果品種和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全國是少有的,瓜果是新疆的一大產業和一大優勢,新疆應該而且可以成為我國一大瓜果基地。他認為新疆要發揮礦產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石油和石油加工工業。他在克拉瑪依油田訪問時,親切看望和慰問了戰斗在石油戰線的各族職工,欣然揮毫為油田題詞:“能源是實現我國四化建設的命根子,努力勘探和開發更多石油的同志們無上光榮。向排除萬難、奮斗不息的石油戰線全體同志們致敬!”並勉勵他們發揚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力爭到20世紀末實現新疆年產2000萬噸石油的目標。
胡耀邦要求新疆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打通西路貿易。他循循善誘地對自治區幾位主要領導人說,恐怕還要下這個決心:西部的開發,新疆的開發,要積極引進外資。靠國家投資,恐怕“八五”計劃也列不上。可以同外國搞補償貿易,也可以允許他們獨資經營,沒有什麼害處,可以用我們的資源換他們的資金、設備、技術。用資源換取資金、設備、技術,會使你們更快富起來。我看這不是賣國,是愛國。除了打通東西的關系,比如日本、香港外,還要向西打通西亞、南亞、蘇聯、東歐的關系,特別是與穆斯林國家的關系,比如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一個是發展航空,一個是發展鐵路。烏魯木齊至烏蘇段修好后,可以向西延伸到阿拉山口,同蘇聯接軌,這要不了多少錢。以前停修是害怕打仗,事實上修了鐵路,仗就更打不起來,因為有個經濟利益問題。根據他的這一要求,1986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作出“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的決策。
胡耀邦在自治區黨政軍干部大會上講話時強調:要積極開發新疆,開發大西北,使新疆和整個大西北成為我國在21世紀一個重要的基地。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共同看法,是中央關於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設想和整體布局。他動情地說,新疆是前途光明、大有作為的地方。國際上有些科學工作者說,新疆是世界上三大待開發區之一。他勉勵新疆各族干部和群眾,一是要把新疆建設成為祖國四化最堅強、最美好的基地之一。一代人完不成就兩代人、三代人,大家要為四化作出最光榮、最輝煌的貢獻。
![]() |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