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童年
周起魁夫婦相繼過世后,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漸入拮據。但是封建家庭的官場體面還要有,送往迎來的排場不能少,為了支撐門面,作為周家理財管事的主持者萬十二姑不得不舉債應酬,或者靠典當衣物度日。這給幼時的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當家境貧困的時刻,周貽能生了第三個兒子,取名“恩壽”。在周恩壽出生的1904年,讓周貽能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和萬十二姑的兄弟萬立珍(周恩來的十八舅)合買的一張彩票中了頭彩,計1萬元。兩人各得50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畢竟周貽能在外面從業的月薪也不過16元。可是中彩票的事在淮安一張揚,借款的、乞討的、公益攤派的、慈善募捐的……接踵而至,僅駙馬巷鋪設石板路面就出了100多元。還有以上一代的“借據”來要債的,沒有辦法,隻好遷到清江浦娘家去躲避。
這一年,萬十二姑和丈夫周貽能帶著3個兒子及周恩來的嗣母陳氏一起搬到清江縣清江浦萬十二姑的娘家居住。這時,萬青選已經去世,表面上萬府仍是深宅大院,房屋幾乎佔了半條街,但實際上家道中落,田地房產不斷出售,顯赫的聲勢已經成為過去。不過,萬家留下了大量的藏書,有詩詞歌賦、通鑒野史,還有很多小說,正好滿足了周恩來的求知欲。
起先,生母和嗣母送周恩來到萬家的家塾中繼續讀書,但他嫌教書先生講得不過癮,沒有外祖父藏書裡的東西精彩,便抽時間跑到書房裡去如飢似渴地閱讀。生母和嗣母知道后,隻好專門找了一個先生單獨教他,並鼓勵他讀了大量的小說。周恩來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淮陰人吳承恩寫的《西游記》。這部小說裡的神話故事對他開闊思路、發揮想象力有很大幫助。從中,周恩來也明白了為了探求真理不畏艱辛、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講解,他對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和古典小說更感興趣。
萬十二姑的母親張氏是個續弦,萬家這個封建大家庭中,本來就人口眾多,矛盾重重,既有萬青選原配夫人的兒子、媳婦,又有續弦張氏的兒子、媳婦,如今增加了嫁出去的女兒萬十二姑五六口人來吃飯,日子就更難過了。其間,周恩來一次次領略了生母在調解家庭糾紛中的辦事公道、耐心且明理的魅力,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侵襲著周恩來幼小的心靈。
1905年,周恩來一家隻好離開萬家,搬到離淮陰東南百裡之遙的寶應,在寶應水口巷那陳家祖輩的舊居陳家花園——嗣母的堂兄家住下。陳家花園是陳氏祖輩的產業,與萬府隔街相望。雖然號稱“花園”,其實不過是十余間舊房。
堂兄一家對陳氏等的到來非常歡迎,周恩來在這裡認識了兩個表兄陳伯容、陳式周。陳伯容30多歲,是個不挂牌的儒醫。陳式周在一家私塾執教,他引導周恩來讀了不少書。
1907年春,萬十二姑因患胃氣痛病(胃癌)而去世,終年30歲。當時周貽能為生活奔忙在外,竟未能與妻子見上最后一面。當報喪到萬家的時候,萬家張氏提出女兒的喪事要按照當地的排場辦理,棺木要如何如何,道場要怎樣怎樣,致使周貽能隻好商量著把陳家花園的幾間房產典了出去才應付了喪事。但是,已經無錢把棺材運回淮安安葬,隻好暫厝於清江浦一座廟宇裡。經過28年的動蕩謀生后,謀得一點余錢的周貽能才在1935年回清江浦將妻子萬氏靈柩領回淮安,歸葬於淮安東門外的周家祖塋地。
等萬氏的喪事辦完,周貽能仍舊外出當差,一家的重擔壓在了陳氏的肩上。她本來就身體瘦弱,時常咳嗽,入夏后咳嗽不但不見好,而且痰中帶有血絲。看到嗣母面色蒼白、身體消瘦,且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咳嗽,年幼的周恩來束手無策,他不知道嗣母這時已患癆病,也就是當時被稱為“白色瘟疫”的肺結核。盡管周伯容全力診治,陳氏的病就是不見好轉。
1908年7月,陳氏病故。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周恩來接連失去了生母和嗣母,心裡萬分悲痛。
家裡料理完兩次喪事,已是債台高筑。秋冬之交,周貽能因經濟困窘,再次離家去湖北謀事。這時,10歲的周恩來領著兩個年幼的弟弟重新回到淮安那個殘破的老家,與八叔八嬸生活在一起。
八叔周貽奎從年輕時起就偏癱在床,家裡有什麼事需要人出頭露面的時候,10歲的周恩來算是一大家的男子。周家沒有土地,隻有那座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段時間一部分房屋也給抵押出去。要債的人接連上門,有的債主竟坐著不走。有時伯父寄些錢回來,才還掉一筆債。借貸無門時,就隻能把母親的遺物拿到當鋪去典當。周恩來后來回憶說:“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10歲、11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裡柴米油鹽,外出應酬。”
周恩來原指望父親能寄點錢回來,可他的等待卻化作了嘆息。家裡沒有進項,卻有一個“清單”,就貼在房間窗子一旁,上面開列著諸多親戚的名字,各家壽辰、忌辰的日期,都是要送禮的。他瞅了瞅,像是密布的烏雲,壓得他幾乎不能喘氣。
有一次,一個親戚過生日,請帖送來了,周恩來急得沒有辦法,和八嬸楊氏商量。聽說這事,楊氏也感到犯難,家裡的確沒有什麼值錢的了,可是禮還得送。面對年幼的侄子,楊氏不知說什麼好。
“八嬸,幾隻箱子我翻遍了,也沒有真正值錢的東西。娘留下些衣物,能不能當呢?”周恩來問。楊氏跟著進屋看了看,見有一件藕色緞子面料、花綾滾邊的夾襖,大半新的成色,式樣也不舊,她掂量了一下說:“你還是個孩子,讓你做這種事,我真是於心不忍,可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隻好去試試,當鋪會殺價,你要留心。”周恩來應了聲“知道”,就拎著那件夾襖出了門。
磨了一陣嘴皮,在當鋪當了兩塊五角錢,算是把送禮這一關應付過去了。
當年,生活的重擔,就這樣沉重地壓在了童年周恩來稚嫩的雙肩上,他咬緊牙關,默默地忍受這一切。除了考慮生活來源和應酬親友外,他還堅持讀書,曾到東門附近表舅龔蔭蓀的家塾裡寄讀。龔蔭蓀的思想傾向維新,早先服膺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派思想,后來成為孫中山的信徒,家裡有許多古籍和一些宣傳近代西方文明的新書和報刊。周恩來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社會知識。龔蔭蓀給周恩來講鴉片戰爭的故事,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回答周恩來提出的一些政治時事問題,使周恩來明白了國家的沉淪和社會的不平,萌生出追求進步、向往光明的思想。龔蔭蓀請的塾師周先生是個落第秀才,學識很好,人也比較開明。周先生教周恩來的雖然仍舊是四書五經,但是周恩來有機會閱讀其他的歷史、文學讀物。周先生的書法很好,他曾教導過周恩來臨摹字帖。周恩來曾把龔蔭蓀稱作自己政治上的啟蒙老師,周先生則是自己文化上的啟蒙老師。在這裡,龔家的表姐們和他共同學習,在一起作詩做游戲,周恩來為此獲得難得的歡樂。
可好景不長,1910年春,龔蔭蓀離家外出。周恩來希望跟隨他去,龔蔭蓀對他說:“你年紀還小,父親又不在家,家中還有兩個弟弟要你照顧,以后有機會再帶你出去吧。”誰知龔蔭蓀離家不久,他家就被抄家封門,周恩來被迫失學在家。
![]() |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