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章  大鸞翔宇

2014年01月21日15: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0年春到東北時,奉天一時還沒有合適的學校可讀,周恩來便隨任鐵嶺稅員分省補用通判的三堂伯父周貽謙轉赴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進銀岡書院讀了半年書。當時,周貽賡也動員在武漢做事的周貽能北上到東北,與長子周恩來團聚。不久,周貽賡介紹弟弟周貽能到縣衙門做師父,安排周恩來父子住在彭家大院的西門房。

這年秋,位於奉天古城大東門外萬泉河畔的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后改名為東關模范學校)建成。周貽賡為了讓周恩來接受更好的教育,學得“新知識”,將周恩來接到奉天府自己家裡,並把他送入第六兩等小學堂丁班(后改為第六班)學習。

這所學校是在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的潮流中剛剛開辦的新式學校,既教中國的經書,也介紹一些西方的新學,開設了修身、圖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英文、圖畫、唱歌、體操等10門課程。入學后,周恩來立刻感到這裡的教學與老家的私塾完全不同。在學校裡,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裡,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時刻關心國家大事,養成了堅持讀報的習慣。

一個叫何履禎的同學家住在沈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1911年暑假,何履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魏家樓子村后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履禎的爺爺何殿甲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私塾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小客人。何殿甲帶著孫子陪小客人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裡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裡打起來了。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裡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卜窖裡也沒能幸免,被槍殺了。周恩來聽到這些血淚斑斑的控訴,滿懷悲憤地唱起了當時學校裡流行的譴責日俄戰爭的歌曲:俄國“克查克(哥薩克)隊肆蹂躪”,使我東北“戶無雞犬寧”。他大聲疾呼:“俄敗何喜?日勝何欣?吾黨(即我們的意思)何日醒?”

回到魏家樓子,何殿甲取出一個本子遞給周恩來,說:“此乃老夫的詩作,你看看,對那場日俄戰爭會有更多了解。”周恩來捧著用豎行信箋裝訂成冊的詩集,在院內一棵綠蔭如蓋的大榆樹下翻閱起來。

在題為《乙巳二日遼陽店作》一詩中,何殿甲寫道:“回首甲辰年,中心倍慘然。烽煙連日急,生死一時兼。有弟皆逃散,無家獨泣漣。飄流遼渤地,隻喚奈何天。”悲憤的詩句,勾勒出一幅幅因戰爭而生離死別的“流民圖”,周恩來讀了不禁唏噓。

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麼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何殿甲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出上句:“不為列強之奴仆。”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好!絕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發了推翻滿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消息很快傳到了奉天,周恩來備受鼓舞,他找來一把剪刀,毅然帶頭剪去了自己頭上的長辮子,以表明同清朝政府決裂。同時他還勸告老師和同學也剪掉辮子,並且提倡學西方,穿短服,不要被長袍馬褂纏著身子。

周恩來在東北讀小學的那幾年裡,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巨大變革,滿清王朝被推翻,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民國剛剛興起。孫中山領導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周恩來常與伯父和同學們談論著政局的變化,伯父是愛國和贊成變革的。在那政治形勢瞬息萬變的日子裡,沈陽也和全國一樣,街頭巷尾議論紛紛至,各種反清言論和革命活動蓬勃興起,使周恩來很受啟發。

當時,學校裡有一個叫高亦吾(字盤之)的史地老師,是一位山東漢子,富於正義感,學識淵博。他常常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宣傳愛國思想,生動形象地講述廣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史實,周恩來和同學們聽得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有時潸然淚下。他非常尊敬和接近高老師,高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經常和他談心,並介紹《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揚州十日記》等進步書籍給周恩來閱讀。后來在延安時期,周恩來在一次答外國記者問“以您的出身情況是如何走向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時,曾說:“少年時代在沈陽讀書時,得山東高盤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說,沒有高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可以說,走上革命道路以至后來成為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始終念念不忘高盤之老師的恩情。

地理教師毛先生是位滿族人,他比高亦吾保守,但辦事十分精細。講台上,放著一隻圓圓的、色彩斑斕的球體,毛先生說這叫地球儀,上面繪著世界上的五大洲四大洋。毛先生用手緩緩地轉動著,伴著慢條斯理的講解,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風土人情……

在沈陽讀書時,周恩來非常謙虛朴實,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熱情待人。初到東北,由於周恩來性情溫和,文弱瘦小,再加上說話帶有濃厚的淮安口音,於是一些調皮的大同學罵他是“小蠻子”,經常欺侮他。在兩個月時間裡,他廣交朋友,出入時與一批情投意合的孩子一起走。這樣人多勢眾,再也沒人敢欺侮他。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同學常請他答疑解難,他總是熱情幫助,從不傲慢。

周恩來各科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尤其作文、書法,每學期總是全班第一。他寫的文章,氣魄大,有遠大志向,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當時學校每周一兩次作文,他的文章常常被批上“傳觀”字樣,貼在學校“成績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國文教員趙純在批閱周恩來的作文時,對周圍的同事感慨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

1912年10月,全校師生隆重集會,紀念東關模范學校建校兩周年。周恩來以《奉天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文章寫道:“吾全校之諸同學乎。吾人何人,非即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國民之學校耶?聖賢書籍,各種科學,何為為吾深究而悉討?師之口講指畫,友之朝觀夕摩,何為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耶?以將來如許之重負,基礎於小學校三四年中,同學,同學,宜如何奮勉,始對之而不愧哉?”

這篇文章立意新穎,言簡意賅,論說精辟,語重心長,並以新思想貫穿其間。他認為,要使中國富強,必須從教育這一根本抓起。文中,周恩來對教育的目的和師生的責任也作了比較好的闡述。他寫道:“吾校司教育之諸公乎。諸公為國家造人才,當殫其聰明,盡其才力。求整頓宜重實際,務外觀先察內容。勿自隳行檢,以失人則效﹔勿鋪張粉飾,以博我名譽﹔更勿投身政界黨會,謀利營私,以紛擾其心志,而日事敷衍。校長為學生擇良教材,教習為學生謀深造就。守師嚴道尊之旨,除囂張浮躁之習。注重道德教育,而輔之以實利美感,更振之以軍國民之精神。教育美滿,校風純正,則此紀念日乃可因之而永久。”

當時,周恩來隻有14歲,卻已表現出高尚的志向和引人注目的才能。這篇作文得到了教師的褒獎。國文教師看到這篇作文后,十分高興,在卷末批寫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長語重,機暢神流。”

這篇文章被評為甲等作文。在第二年奉天省教育品展覽會上展出,並作為范文先后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生國文成績精華》等書中。

一種為國家、民族的將來而奮斗的崇高的責任感,已深深地植根於少年周恩來的心中。有一次,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裡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位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魏校長笑了笑,未予置評。

“為明禮而讀書。”有人搶先發言。魏校長緩緩點點頭:“不失為一種志向。”

“學而優則仕,”又有人回答,“讀書,自然是為了當官。”魏校長又是笑了笑,沒有表態。

接下來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魏校長不禁蹙起眉頭。

隨后,魏校長搖了搖頭,走到周恩來面前,笑著問:“恩來,你千裡迢迢自江南到此,你讀書又為了什麼呢?”

這時,同學中有人輕聲對校長說:“辛亥革命后我們中間第一個剪掉辮子就是他。”魏校長笑了笑,說:“知道。他成了學校的小名人了。”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裡又是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想到在魏家樓子耳聞目睹的種種,想到中國瀕於危亡的嚴酷現實,他激昂而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由於周恩來的南方口音,魏校長一時沒聽清楚,於是他又沉重、大聲地重復了一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后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並提高嗓門稱贊:“泱泱中國,如今內憂外患,災難深重,凡熱血男兒,救國圖存,責無旁貸。諸位年幼,讀書乃打基礎,以便日后投身於中華崛起之偉業。古人雲‘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恩來志存高遠,見識不凡,這是值得諸位仿效的,每個人都應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在學校裡,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朴,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朴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隻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藍大褂。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藥,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藥吧!”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麼忍心收你的錢呢!”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范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一開始他從淮安到沈陽很不適應。冬天,那裡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守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於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人喘不上氣來。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隻小老虎。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系,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麼啊?”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隻要能鍛煉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