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你們就是叫我脫離群眾!你們說,是不是把群眾趕跑了?”
彭德懷原本沒有逛名山大川的習慣,因為他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國家和群眾的事情上。休閑游覽隻有一次例外。那是1956 年夏的一天上午,他經不住警衛員景希珍的攛掇,才同意去游人如織的北海公園轉一轉。於是,景希珍立即按規定把首長下午要去北海公園的事報告了警衛部門。傍晚,當汽車駛到離公園還有一條街的地方時,穿著便衣的彭德懷就讓車停下,然后他和警衛員步行朝公園走去。到門口一看,隻見一塊大牌子上寫著“休息”兩個字,幾個干部和公安人員早已等在那兒,把彭德懷迎了進去。彭德懷剛走了幾步就停下來,質問景希珍:“你搞的什麼鬼?”
景希珍這才隱隱約約有了察覺,因為偌大的公園裡看不到幾個人,而這正是自己給警衛部門的那個報告引起的后果?但他還想辯解:“牌子上寫的不是休息嗎?”彭德懷反駁說:“休息,休息為什麼叫我們進來?”
彭德懷不僅沖著警衛員,也沖著跟在身后的公安人員說:“你們就是叫我脫離群眾!你們說,是不是把群眾趕跑了?”當幾個公安人員說明他們是奉了上級指示才閉園接待首長的情況時,彭德懷怒氣更甚:“為什麼要這樣?我們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這麼大一個公園,我們來了,別人就不能來?這種規矩,以后在我們共產黨領導的國家裡決不能有!”他憤而轉身走出公園。在路上,他還狠狠地瞪了景希珍一眼:“我以后再不逛公園了,免得老百姓背后罵我的娘!”
“不搬了。這裡房子多,應當給家口多的同志住。”
1953 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彭德懷從朝鮮回國,住進了中南海永福堂。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國內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但在一部分干部中,也出現了鋪張浪費、追求名利和貪圖享受的不良傾向。對此,彭德懷很有看法,並首先對身邊工作人員和家屬敲起了警鐘,提請全黨“要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
永福堂是個小四合院,又窄又舊,前面歸另一家居住,東、西兩廂除了正上中學而和彭德懷一塊兒住的侄女住一小間外,其他的都是公用。所以他的住處擁擠不堪,他的一間屋子是辦公、會客兩用﹔飯廳中間擺了一張桌子,圍坐著吃飯時,四周就不能走動了。其他侄兒侄女們來了后沒地方住,隻好搭地鋪睡。那時北京住房還不像現在這樣緊,管房子的部門看到彭德懷的情況,就在什剎海附近另找了一個大院子的住處,房子兩層樓,比較寬敞。秘書說:“這院子適合辦公,離浦安修同志上班的北師大也近些。”彭德懷看了院子卻不說話了。侄女問他:“搬不搬?”彭德懷反問了一句:“你想搬呀?”侄女回答:“當然啦,永福堂那個地方多擠呀。特別是我房后那個衛生間,大家共用,我是女孩子,多不方便。”
彭德懷聽后,毫不猶豫地說:“不搬了。這裡房子多,應當給家口多的同志住。咱們家沒有多少人,不用住這麼寬。再說,住在中南海裡面,門口有個站崗的就夠了。搬到這裡,又要搞個警衛班,那不是增加國家負擔嗎?”當時,彭德懷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可謂名高位重。可是他從來沒有利用職權牟取過任何私利,從來不允許家屬利用他的名位與職權搞絲毫特殊化,他的心裡始終裝著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公私分明。
彭德懷的侄女上學后一直享受供給制待遇,1954 年,國家和軍隊干部實行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學改由家庭負擔。由於她是烈士的女兒,學校按規定繼續供給,並為此寫了信讓她帶回家。侄女十分高興,一回家就把信交給伯伯彭德懷說:“今后還是國家供我上學。”誰知彭德懷一聽就說:“不,你上學我應該管。”說著拿起鉛筆就在信頭寫道:“不要國家供給,由我負擔。”
隨即,彭德懷叫侄女把簽署了他的意見的信交給學校。從此,他用自己的薪金供侄女上學,一直到她上大學。
“丟了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就丟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
1958 年和1961 年,彭德懷曾兩次回到湖南,在湘潭、平江等地進行調查研究。他全心全意關心群眾疾苦、情系民情的一言一行,給當地農民及黨員干部留下深深的印象。
1958 年12 月,彭德懷第一次回到湖南湘潭家鄉調查。在省委書記周小舟陪同下先后到烏石、韶山、平江等地深入調研。在參觀平江縣工農業生產展覽館時,他吃驚地發現有兩個數字竟然是顛倒著公布的:把收成最好的1957年的糧食高產數字,公布為1958 年的產量﹔而把1958 年較低的數字,說成是1957 年的產量。彭德懷后來憶及此事還感嘆地說:“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在全省一處接一處馬不停蹄地調研期間,他白天走訪,晚上座談,親眼看到了農村的現狀,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他深感小高爐煉鐵代價太大,不是發展方向。在敬老院裡看到老人吃瓜菜,冬天睡篾席,蓋破被,他忍不住說:“這是什麼幸福院,有名無實!”那裡的學校規定學生必須住校,但學生的口糧不夠吃。他對陪同的省委負責人說:“學生的口糧少,生活差,還是放到家裡由父母照顧好一些,不然,這樣下去,會把小孩子的身體都弄壞的。”
回京后,他如實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反映了問題。在1959 年的廬山會議上,他先后7 次在小組會上發言,反映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於7 月14 日給毛澤東寫去一封信,在會上產生巨大影響。
針對中國面臨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毛澤東深思究因后在1961 年1 月向全黨發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此后,毛澤東不僅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而且還積極推動和領導全黨進行調查研究,使1961 年真正成為“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6 月15 日,中共中央下發“農業六十條”,糾正一些過“左”政策,進一步解決平調問題和公社規模偏大等問題,取消公共食堂。被罷職后的彭德懷得悉后十分高興,認為這對轉變干部作風、糾正實際工作中“左”的錯誤、貫徹落實黨的“八字方針”都有重要意義。他坐不住了,想到農村做些調研,他說:“吃了人民的飯,就要為人民做事,為人民說話。”他馬上提筆向毛澤東寫信請求批示。
隨即,經毛澤東批准,1961 年嚴冬,63 歲的彭德懷又一次回到湖南湘潭老家進行農村調查。12 月13 日黃昏,風雪交加,寒氣襲人。彭德懷在湘潭錳礦招待所走廊中神情凝重地四處瞭望著、沉思著。隨后他把當地派給當向導的《湘潭日報》記者戴鼎叫來,仔細詢問了解起基層情況來。
其中,談及當時有失偏頗的一些做法和效果時,彭德懷滿含憂慮、極有針對性地剖析說:“群眾最通情達理,我們解放才10 來年,吃飯、穿衣、辦事都要首先想到農民,丟了佔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就丟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瞎指揮、盲目冒進,建不成大業。要不是黨中央、毛主席糾正得及時,損失會更大。”12 月14 日,彭德懷去鶴嶺大隊調查。聽取大隊黨支部書記周桂華和大隊秘書、民兵營長等匯報以后,請他們把全大隊從1956 年至1959 年4 年間的變化情況,包括人口、糧食生產、農林牧副漁業收入、群眾生活和疾病等情況逐年加以對比,從中找出發展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讓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周桂華談到“五風”問題時說:“我們全大隊有367 戶人家,生活困難,沒有飯吃,有水腫病的佔全大隊總戶數的30%。大煉鋼鐵時,全大隊拆屋2000 多間,佔總數的37.7%,我家5 棟屋全部被拆掉。”彭德懷詼諧地說:“那是你共產黨員帶的頭嘛!”大家都笑了。隨后,彭德懷語重心長地說:“毛主席經常講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們一定要牢記啊。”
彭德懷一路匆匆,深入農戶問寒問暖,看完這戶又走那家,認真調查民情。低調朴素、平易近人的彭德懷對未能認出彭元帥而連連道歉的老鄉和藹地說:“彭元帥進了鄉,不也是和大家一樣嗎?普通一人嘛!”
彭德懷這次回鄉調研歷時50 多天。他每天冒著酷寒往返跋涉十五六公裡山路,深入鄉村、農家走訪,調查座談、接待鄉村干部及農民2000 多人,白天接待來訪群眾,外出調查研究,並參加生產勞動﹔晚上坐在油燈前,親手寫了4份農村調查材料。除了分發省、地、縣委以及有關區委或公社外,並將一整套材料交中央辦公廳轉呈毛澤東。這些材料為黨和國家制定農村經濟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彭德懷根據此次回鄉的調查情況,對湘潭的工作特別是對農民群眾的生活、生產作了具體指示。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