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平
二
這所學校的教育制度、教學方法、教育內容與舊的學校有著根本區別。它通過學習研究革命理論,為革命培養接班人。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緊密圍繞革命斗爭實際的需要,設有《國文》《算術》《革命常識》《俄國革命史略》《革命紀念事略》和音樂、體操、文娛等課程。例如,《國文》裡有《古詩四首》一課,我們通過學習其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五言絕句,就了解到由於地主的殘酷剝削,一年到頭辛苦耕地的農民反而被餓死。在《兄弟便是朱德》這課上,老師就把朱軍長平易近人、與士兵打成一片那種密切聯系群眾的高貴品質講得生動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學習《革命紀念事略》中,老師將一年的20多個紀念節日逐個作了簡要介紹。例如,二七慘案紀念,寫了長辛店的工人在罷工中如何與反動當局作斗爭﹔五卅慘案紀念,就寫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南京路上如何槍殺工人領袖顧正紅的事件﹔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就敘述了俄國人民在革命導師列寧的領導下,如何推翻沙皇,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事跡。
在音樂課目裡,教唱的大都是當時的革命歌曲。例如《共產黨十大政綱》《少年先鋒隊歌》《暴動歌》等歌曲,也還教一些蘇聯革命歌曲。記得有一首十段的《都娜曲》,當時在學校廣為流行,其中兩段的歌詞是:
我們都娜努力革命無閑暇,身體消瘦精神乏,勇敢奮斗兮,都娜呀!
拒絕財奴芳心專向康沙瑪,列寧青年革命家,革命戀愛兮,都娜呀!
在教學方法上,學校讓學生跳出“讀死書”的圈子,使其經常地、普遍地到革命斗爭中和社會生活中去經受鍛煉。當時學校組織學生的活動有:
1.參加縣區鄉舉行的各種大的紀念活動和游行示威運動。例如,縣委為悼念向忠發犧牲一周年(因他當時被捕到被殺害隻隔兩天時間,中央未掌握他已叛變,故通知各地舉行悼念活動),我校師生到遠隔30裡的縣委駐地渣津參加悼念大會,還聲討了國民黨殺害我黨領袖的罪行,一路上高唱著“工農們,來悼念,姐妹們,來悼念,悼念我們的領袖向忠發,去年六月犧牲了,國民黨,罪不小……”
2.每逢重大紀念日、紅軍打了勝仗、黨和蘇維埃召開代表會等,學校把學生組成若干個宣傳小組,深入到街道、屋場,進行簡短的口頭宣傳,使當地群眾受到革命教育。1931年11月,紅十六軍和紅獨立第三師在黃坊擊潰敵劉夷獨立第三十二旅的一個團。宣傳小組便馬上把這一勝利成果寫出號外散發,還編成山歌,教群眾唱。“紅軍打仗笑呵呵,步槍繳到四百多”的歌子,至今還在蘇區流傳。
3.紅軍路過或駐扎在學校附近時,學校就組織慰勞隊去慰勞紅軍。女同學幫助紅軍洗衣、補衣服,男同學燒茶送水﹔宣傳隊在路頭說快板、演短小精干的文明戲,例如《魯胖子哭頭》(偽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哭敵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的頭)、《送郎當紅軍》《工農兵聯合起來》等節目。同時,紅軍也把戰利品送給我們。紅獨立第二師把在湖北崇陽大沙坪大捷繳獲來的食鹽和海帶送了一擔給學校,還派戰斗英雄和首長給師生講戰斗故事。
4.堅持參加星期六的“共產主義勞動日”制度。在這一天裡,我們要承擔自己學校的勞動,如擔糧、砍柴、種菜、修建膳廳和澡堂等等。這些項目中,要算擔糧最繁重,往往要跑到二三十裡外的鄉蘇維埃去。這是農民交來的累進谷,一般又儲存在偏僻的山壟裡,以防敵人搶劫。此外,還要為附近的紅軍家屬耕地。學校在東山時,我記得曾去幫一戶姓傅的紅軍家屬栽紅薯、耘禾。一位老太太看見去了20多個學生為她家勞動,頓時嚇壞了,怕開支不了中飯,連忙拒絕,說她自己搞得了。何老師連忙向她解釋清楚,學校會送中飯來,不會在老人家裡吃。這一天,我們耘好了她家的3畝多早禾,栽完了1畝多的紅薯,還從學校挑去幾十擔糞,為她家的庄稼上了一次肥料。老太太高高興興地給我們送了幾次芝麻、豆子茶,臨走時,還一再感謝我們。
5.站崗放哨,盤查壞人。那個時候,白區的挨戶團除了夜晚來偷襲蘇區外,白天也派來奸細,探聽我方情報。我們經常協助赤衛隊的哨卡,檢查條子上方信號的真偽。有一次,“積慶團”派來3個探子,一個說是走親戚,兩個裝成賣紅茶。他們偽造的放行條上,劃上的是我們過了時的信號。被查出后,我們就把他們揪送到九鄉蘇維埃。經過審訊,他們供認是匪團長樊理珍派來偵察蘇區和列寧高小的,后來就被送到縣蘇維埃政治保衛局處理了。
為了促進、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學校組織有互學小組,三五人編在一起,互教互幫互學。還搞學習競賽,以促進同學的學習進步。這種競賽,有班級、小組、個人3種,成績最好的是“飛機”,二等是“火車”,三等是“輪船”,落后的為“烏龜”。得“飛機”“火車”的獎一支鉛筆或一個作業本子。到了傅家祠堂后,還搞過多次問答式的競賽,在一塊小黑板上寫一個題目,跑完一個50丈圓圈的途中答對了的就取得優勝。
除了競賽外,學校還用專題考試、小測驗、寫學習心得、作文比賽等方法來促進和鼓勵同學的積極性。記得我的一篇作文《在暑假中的打算》寫得較好,楊老師就寫上“這樣說,應當這樣做,你很努力,我最希望”的鼓勵批語。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