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在列寧小學的日子裡

朱正平

2014年04月25日09: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校的領導和老師非常關心愛護同學。學校的學生年齡有大有小,大的十七八歲,小的剛上十歲。學歷也參差不齊,不是都有初小文化程度,甚至有的隻讀一二年私塾。舊社會的學堂,先生對待有缺點的學生,不是打板子,就夾手指,甚至還要跪磚頭。我們來到列寧小學,看見老師還是心有余悸、十分敬畏的。馬校長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狀態,在大小會上反復講清廢除打罵和師生平等的道理,還與全體老師分頭下到寢室、膳廳、學習小組等處去接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夏天幫學生放蚊帳,冬天幫蓋被子。沒有蚊帳的就搞來蒿草、野艾扎成把點燃悶燒驅蚊子。有病的給予及時治療。有個叫徐理平的同學,隻讀過兩年書,在寫字時,把一個繁體“門”字寫錯了。他曉得錯了后,嚇得渾身打哆嗦,生怕老師打他。冷老師將他叫去讓他坐下,先安定他的情緒,解除害怕心理,然后給他解釋清楚:這個“門”是象形字,不論誰家的“門”,都是分兩邊上的,你這樣的“門”不僅找不到,而且也不好看,今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從這以后,徐理平寫的字大有進步,在一小組競賽上,還得了“火車獎”。記得還有個叫盧作林的同學,是個孤兒,烈士后代,他的父母在1930年就為革命犧牲了。由於失去了父母的愛撫和管教,這個學生性情很“野”,雖有上十歲,上唇還拖著兩條長長的鼻涕,身上經常沾滿灰土,還喜歡打架罵人。何老師把盧作林當做自己的親兒子一樣看待,幫他抹鼻涕、換洗衣服,還把他帶著一起睡,用淺顯的比喻經常對他耐心教育。在何老師的關懷下,他改變原來不衛生、打架罵人的壞習慣,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有一次,盧伯魁的挨戶團來偷襲學校。師生聞到槍聲后,就慌忙往屋后的山上跑。馬校長和老師們剛出后門,就想到是不是寢室裡的學生全部跑了。他們忙返回去看,隻見我和樊永康同學還在呼呼地睡,就忙抱起我倆沖出校門。挨戶團團丁在后緊追不舍。為了擺脫敵人追趕,減少目標,馬校長把身上穿的白褂邊跑邊脫下來,丟在另一條岔路上,將敵人引開。后來馬校長和另外一個老師把我和樊永康抱進了路旁的灌木叢中。在樹叢中我們還看到后面追趕的團丁在不停地罵道:“看到兩個崽,一轉彎就不見了!”另一個手裡拿著雪亮的鬼頭刀,做了一個殺人的手勢,凶相畢露地說:“要是讓我追到了,還能過個殺人癮,真可惜!”就這樣,我和樊永康同學緊緊蜷縮在馬校長和老師的胸前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

列寧小學開辦雖隻有一年,但它在改革教育制度、培養人才等方面還是做了許多工作的,至今在蘇區人們的心中還留下深刻的印象。學校停辦以后,有許多年齡大一點的,都自動當紅軍去了,有的還被組織吸收為地方干部。有的同學,在白色恐怖下冒著殺頭的風險,把當年學校的課本保存到解放以后。事情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當我們一班老同學聚集在一起談論當年列寧高小的親密師生關系,談論縣委、縣蘇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談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嚴肅活潑歡快的學校民主生活和氛圍時,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