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川軍在抗日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

衡元慶

2014年05月04日10: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路東征 浴血沙場

從1937年9月開始,川軍分三路奉命開赴抗日前線。

第一路由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率領(轄第41軍,軍長孫震﹔45軍,軍長陳書農﹔47軍,軍長李家鈺)從成都啟程,徒步經川陝公路至寶雞,然后沿隴海路東進,經潼關、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對日作戰。

第二路由第23集團軍總司令劉湘率領(轄第21軍,軍長唐式遵﹔23軍,軍長潘文華﹔44軍,軍長王纘緒),這一路從重慶朝天門碼頭啟程,乘船沿長江東下,經武漢轉道許昌、鄭州,參加南京保衛戰。

第三路由川軍將領楊森率領第20軍,從貴州出發,直接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

這三路參戰的川軍共14個整編師,20余萬人。

此外,1938年春,川軍將領范紹增在顧祝同的支持下,於重慶組建了第88軍,開赴第三戰區作為總預備隊。再有獨立第35旅,原系川軍第20軍楊森部的一個加強旅,后直屬國民政府軍政部,也奉命開赴前線。

60年前的四川,交通極端落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川軍開赴前線,困難重重。當時雖有長江通道和川陝公路,但車輛船隻極少,川軍出川多靠步行,長途跋涉數千裡。

川軍裝備十分簡陋,每個士兵僅有粗布單衣2件,綁腿1雙,單被1條,單席1張,草鞋2雙,斗笠1頂。所用步槍80%系川造,質量差。每個戰士配備子彈三五十發,手榴彈二枚、大刀一把,一個團僅有幾挺機槍。盡管武器裝備較差,但川軍在各次會戰中,勇敢作戰,不怕犧牲,特別是廣大士兵,更是滿懷民族義憤,沖鋒陷陣,前仆后繼,報效祖國。川軍第20軍和第26師參加淞滬會戰時,在一片平原地帶,沒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川軍遠道而來,倉促參戰,幾乎連像樣的工事都無法修筑,全憑血肉之軀抵擋敵進攻。

日軍出動了飛機、坦克、大炮和軍艦,攻擊的炮火來自地面、空中和海上,守衛陣地的川軍官兵常常整連整營地被敵人的炮火毀滅。“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地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這是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的一段原話。

第41軍、第45軍將士,身穿單衣,赤足草履,一直從成都步行2000多裡,奔赴山西戰場。11月的山西,已是北國冰封,寒風刺骨,將士們全身冰涼,手持一杆老式川造步槍,腰系僅有的一顆手榴彈,與武器裝備精良的日軍作戰,戰況十分慘烈。1938年3月,在台兒庄戰役中,第41軍代軍長王銘章,奉命率部死守滕縣,阻擊敵軍。日寇採取空軍、炮兵、坦克部隊和步兵聯合作戰的戰術,輪番進攻,川軍拼命死守,王銘章等3000多將士全部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由於川軍死守滕縣三個晝夜,終於挫敗了日寇增援台兒庄的企圖,使友軍能順利完成對台兒庄的包圍。在台兒庄戰役中,川軍與友軍一道浴血奮戰,共殲滅日軍1萬余人,擊毀坦克30余輛,繳獲步槍1萬余支,機槍數百挺。台兒庄戰役是繼平型關戰役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指揮台兒庄會戰的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出:“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台兒庄之結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斗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最光榮之一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