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鴻鑄
(二)成為支援全國抗戰的大后方
1934年,著名記者范長江曾預言:“將來一旦抗戰全面爆發,中國的西北必將成為抗戰的大后方。”(劉春秀:《中國新疆史上一顆璀燦的明星——記范長江與毛澤東、周恩來的交往》,《人物》1995年第1期,第35頁。)新疆作為大西北的一部分、全國抗戰最遼闊的內陸后方省份,維漢哈蒙回等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引下,本著“抗戰高於一切,一切服從抗戰”的愛國精神開展的抗日救亡運動比內地國統區更廣泛更迅速。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知識出知識”等口號號召下,各項支前工作走在全國各省前列:
1、募捐工作多種多樣
(1)募捐現金——1936年11月,在全國援助綏遠抗戰時,新疆共募集省票銀9000余萬兩(當時1元法幣折合省票銀2000兩)和一批皮衣。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天山南北形成募捐高潮,富者如迪化裕豐隆商號拍賣3天貨物所得款項悉數捐獻。沙氏夫婦(回族)捐黃金數十兩。窮人也不甘落后,一泥水匠一天勞動所得3500兩省票,捐出3000兩,隻剩下500兩飯錢。伊犁、塔城、喀什等地一些維吾爾族富商一次就捐獻幾百萬兩省票。阿克蘇一維吾爾族婦女慷慨捐獻銀元寶27錠。據統計,從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一年內,全疆共募捐抗日支前款24億1千多萬兩省銀票,折合法幣達1205000元。反帝會決定用這筆巨款購買10架戰斗機,命名為“新疆號”,於1939年夏飛往抗日前線。(白振聲、〔日〕鯉淵信一主編:《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280頁。)
(2)募集寒衣——1938年,新疆各族人民響應全國募寒衣運動委員會的號召,征募棉背心400萬件、舊衣服500萬件給前線士兵和后方難民御寒之用。並向重慶抗敵后援會匯去募寒衣款23000元。因成績優異,獲重慶政府來電傳諭獎勵。而從1939年到1942年,每年平均又有20萬元法幣的寒衣款匯往前方。(朱楊桂:《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
(3)獻機運動——1943年,新疆開展一縣一機運動,到1944年8月,共捐獻飛機144架,超過原計劃64架一倍多。(朱楊桂:《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此外,牧民們節衣縮食,傾囊捐獻軍馬一萬匹。(《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87頁。)
2、認購國防建設公債
中共黨人毛澤民於1938年接任省財政廳代廳長后,為增強支援抗戰的力量,計劃按當時新疆人口數,每人1元發行建設公債400萬元法幣,結果實際發行了665萬元,超額完成任務,顯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愛國熱忱。(新疆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3冊,第284、262∼263頁。)
3、安置關內難民。抗戰時期,新疆還是由戰亂造成的內地大批難民的安置之地。1942年重慶政府農林部長沈鴻烈抵達迪化,與新疆當局商洽利用國際運輸返程車遷移河南、河北、山東等省難民、災民入新,截至1944年底,遷移到新疆的難民災民共計11300戶,近十萬人,大都被安置在北疆各縣農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渝字第873號。)
4、建立后方空軍基地。新疆是抗戰期間中國空軍基地之一。1939年,國民黨重慶政府在遠離前線,十分安全的伊寧市郊艾林巴克地區籌組航空隊,聘蘇聯教官培訓中國航空人員,主要訓練殲擊機飛行員,學員從內地招收,1941年共有學員370余名。(周東郊:《盛世才在新疆》(下)。)另外,1940年,中蘇兩國政府在重慶談判,決定合作建立迪化飛機廠,建成后第1年就生產單、雙座各種型號戰斗機300架、陸續飛赴前線投入戰斗。(《新疆歷史研究所資料》,第4846號。)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