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鴻鑄
(三)成為溝通國際聯系、粉碎日寇封鎖的重要通道。
新疆歷來是以“絲綢之路”聞名的中西交通要道。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重要國際通道的哈密-迪化-伊犁公路,早在1935年就開始修筑,東北義勇軍官兵是筑路主力。1937年完工時適逢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8月,國民黨重慶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政府決定對中國抗日戰爭給予支援,使這一國際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更顯突出,具有(1)蘇聯援華物資通道﹔(2)中蘇兩國人員往來聯系通道﹔(3)新疆支援抗日前線的物資通道三重功能。為使這三種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尤其是運往抗日前線的武器軍火不致中途耽擱,新疆當局於1937年7月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將迪哈線由哈密向東延伸至星星峽,以與甘肅境內的西北公路銜接,迪伊線則修筑至中蘇交界處霍爾果斯中岸,以與蘇聯中亞公路相接並與山西鐵路相望。兩線工程總計:挖土方645萬余立方、炸崩硬石12萬立方、消耗鋼鐵710噸、炸藥160噸、洋灰1500噸,花費人工323萬人次,完成橋梁2439座、站房1650間。如此巨大的工程於1939年初全線貫通,顯示了新疆各族軍民齊心協力為抗戰的團結奮斗力量。(朱楊桂:《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與此同時,重慶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於1937年10月在新疆組建中央運輸委員會,專門接運蘇聯等國的援華物資,為此在公路沿線設置新二台、精河、烏蘇、綏來(今瑪納斯)、迪化、吐魯番、鄯善、七角井、哈密、星星峽10個接運站。站長由蘇方派員擔任,管理員和譯員由中方派任。(沈慶林:《抗戰期間蘇聯援華之二》,《團結報》,1993年8月11日。)新疆省政府集中新綏運輸公司的全部340輛卡車和5000匹驛馬、3500頭駱駝、2000輛膠輪大車用於轉運物資。(新疆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新疆簡史》第3冊,第284、262∼263頁。)這條國際通道,從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一年內,共運送6000多噸蘇聯援華物資和中蘇貿易物資(商品)途徑甘、陝兩省到達抗日前線,其中包括南京國民政府通過盛世才向蘇聯訂購的飛機汽油20萬加侖。(劉德賀:《解放前新疆的交通運輸》,《烏魯木齊文史資料》第6輯,新疆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頁。)
1938年底,中國沿海各省和不少腹地省份先后被日軍佔領,海上交通大部被切斷。從此,海外各國援華物資除通過香港轉運外,西南和西北地區遂成為陸上轉運物資的抗日大后方。1940年香港淪陷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滇緬公路亦被日寇封鎖,各國援華物資除由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外,大部分隻能從新疆經西北公路運至內地抗日前線,新疆就成為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從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兩年內,蘇聯援華的985架殲擊機(先折零運到哈密,再裝配飛往前方基地),82輛坦克、1300門大炮、14000多挺機槍以及大量彈藥都是通過霍爾果斯-迪化-哈密-星星峽公路運往抗日前線的。(〔蘇〕德彼林《第二次世界大戰》第2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119頁﹔第3卷,第292∼293頁。)
1940年,又有蘇聯大卡車300輛裝滿武器彈藥汽油等開到哈密,返程時運回我國作為抵償的錫、鉛、鎢、鎳、銅等戰略金屬和生絲、棉花、茶葉、皮革、羊毛等貨物。(〔蘇〕德彼林《第二次世界大戰》第2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119頁﹔第3卷,第292∼293頁。)美英兩國在1942年至1944年間也將部分物資由印度經新疆運往內地。(邵力子:《出使蘇聯回憶》,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60輯,第188∼193頁。)總之,新疆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抗戰大后方和同盟國援華的國際通道。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