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鴻鑄
《新疆黨史》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新疆各族同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貢獻主要有:一、支援了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抗戰﹔二、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三、確保了國際援華抗日交通線的暢通。其意義體現在:一、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威力,表明這一統戰政策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法寶之一﹔二、遏制了德、日軸心國“東西夾攻,連成一片”的侵略野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積極貢獻﹔三、有力推動了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抗日戰爭 新疆 貢獻 意義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期,新疆400萬各族人民發揚愛國主義的傳統,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下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形勢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實際行動,用各種方式支援前線,保障后方,為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貢獻了一份力量。
一、新疆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和地位
新疆所處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政治形勢,使它在抗日戰爭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戰略地位。1938年8月,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訪問蘇聯時,斯大林曾當面向盛闡述新疆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歷史使命。斯大林說:“對日作戰時期中,新疆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在目前,新疆的使命,就是成為抗戰的最內陸的基地。它將來的使命,就是保護這條國際交通線,使不受攻擊。……新疆應當與蔣介石和毛澤東兩人都維持密切的關系。”(〔美〕艾倫•惠延:《盛世才與新疆:抵押品》,密西根大學1958年版,第203頁。)
新疆對抗日戰爭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成為支援中國共產黨、八路軍抗戰的重要后方基地
1937年4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電示在河西走廊征戰的紅軍西路軍工委:“你們可以向新疆去,已電彼方設法援接。”(白振聲、〔日〕鯉淵信一主編:《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280頁。)1937年5月初,西路軍數百人搭乘盛世才派出的40輛裝滿食物和軍裝的大卡車,隨同來迎接的中共中央駐疆代表陳雲和滕代遠進駐迪化(今烏魯木齊)。
七七事變后不久,盛世才同意中共在新疆省會迪化設立半公開的代表機構。1937年10月,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正式在迪化城外南梁建立。1937年至1941年可以說是中共在新疆實行統戰、開展抗日行動的黃金時期。在這5年裡,新疆成為支援中共抗戰的重要基地之一。
1、配合粉碎日偽蔣對我陝甘寧邊區經濟封鎖
抗戰期間,陝甘寧邊區受日偽蔣的圍攻和封鎖,物資供應十分困難。為此,由中共黨員實際領導的新疆反帝會發起多次捐贈物資活動,並通過新疆購置、轉運武器軍火、電瓶器材、醫藥紙張、機器設備和生活用品。(白振聲、〔日〕鯉淵信一主編:《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280頁。)1937年,反帝會通過邊務處派人護送一批包括8萬件皮衣、1萬件馬鞍、8百斤西藥等共80輛卡車的物資運抵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李國卿:《新疆邊務處的成立與撤銷》,《新疆文史資料》第6輯,新疆人民出版社,第38頁。)
2、“新兵營”訓練各軍兵種的專門技術人員,為我黨我軍培養、儲備了一批特殊人才
1937年,西路軍余部進駐迪化改名“新兵營”后,黨中央考慮到抗戰反攻時八路軍需有一批掌握先進軍事技能的各類特種兵骨干,遂規定其暫駐新疆期間的任務是在休整養病的同時,學習文化和掌握軍事技術。為此,“新兵營”改編為總支隊,陳雲兼黨代表,下設干部隊和4個大隊。第1、2、3大隊200多人學習汽車駕駛,其中第3大隊兼學駕駛裝甲車。第4大隊兼學炮術。干部隊先學軍政理論,接著舉辦25人組成的我黨第1支航空隊,20多人的無線電訓練班和10多人的軍醫培訓班,包括學習騎兵部隊需要的獸醫技術。此外,還派少數人赴蘇聯學習俄語、日語和情報工作。(白振聲、〔日〕鯉淵信一主編:《新疆現代政治社會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280頁。)實際上,“新兵營”成為我軍最早一個多兵種的軍事學校,它培養的各類人才后來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特種兵的骨干。
3、接待來往於延安和蘇聯之間我黨領導干部
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的領導人經常要去莫斯科參加會議、聽取指示。黨還經常派干部赴蘇學習或治病療養。共產國際方面也不時派干部來中國指導工作。這樣,與蘇聯毗鄰的新疆就成為共產國際與中共聯系的交通要道。除陳潭秋、陳雲、鄧發等回國時被留在迪化工作外,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王稼祥、鄧穎超、蔡暢以及陳紹禹(王明)、康生、林彪等還有李德都曾不止一次地經過新疆或在迪化停留,並與盛世才有過不少交往。僅周恩來同志於1939年至1940年因右臂受傷赴蘇聯療養往返途中,就和盛世才會談過7次並接見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干部。(《周年來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447∼453頁。)
4、向八路軍新四軍發聲援電、寫慰問信,從精神上支持前線抗日
1938年,反帝會給八路軍的慰問電中說:“我們新疆地處偏遠,但這裡13個民族的400萬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懷念你們,亦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於后方的抗戰建工作……並准備著一切貢獻於抗戰。”(《新疆日報》,1938年11月4日。)到1940年為止,新疆各族人民共向前線將士等慰勞信達10萬封。(《反帝戰線》第6卷第1期,1941年4月1日版。)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