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赴台紅色特工烈士追認之旅

2014年05月26日08:29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赴台紅色特工烈士追認之旅

答復

張勵凡想過千萬種可能,她沒想到侯文理早在1958年就已被殺害。

1952年,侯文理混入保密局搜集情報。后因被人發現舉報逮捕,自1954年開始,經過4年審判,1958年7月8日,侯文理最終被國民黨以叛亂犯的罪名處以死刑,時年42歲。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侯文理也沒說出自己地下黨的身份。“這樣的革命者難道不是烈士嗎?名字刻在紀念牆上了,還不是烈士嗎?為什麼我們走這條路就這麼難?”侯家人不解。

今年5月14日,西安市碑林區民政局綜合科一名工作人員回復此事稱,對侯希勇提交材料的事有印象,其材料並非區民政局退回,而是由市民政局直接退回到侯希勇本人手中。

“他這是涉台的,省裡沒資格審批,需要民政部來審批,需要由他的單位總參來提交申請。”該工作人員稱,區縣沒有申報權,但區民政局已經將侯希勇的申請打報告給市民政局,“從我們的角度來說他符合條件,但涉台需要部級來評烈。”

西安市民政局優撫安置處處長辛女士表示,侯文理的情況市民政局之前未遇到過,所以需要向省民政廳匯報情況,再看怎麼處理。辛女士稱,市民政局並未收到侯希勇的資料,“區民政局可能是對政策吃不准,只是把情況口頭上報了,市裡並沒有見到材料。”

辛女士稱,市裡需要跟侯希勇了解情況后,再按照程序審核資料,“這個事情我們一定會跟省廳匯報,處理好,如果在我們權限范圍內,烈士認定是沒問題的。”

5月15日,侯希勇按照辛女士的建議,將侯文理的申烈材料再次交給了街道辦。

義人

幫助侯媛媛一家找到侯文理骨灰的李坤龍,也是當時台灣這場政治事件的受害者。

李坤龍是台灣雲林人,其父1952年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時,他僅4個月大。2005年起,在另一位受難者后人郭素貞的提議下,深知失去親人痛苦的李坤龍開始義務收集政治罹難者的檔案。為了能讓這些當年為了信仰和理想失去生命的年輕人遺靈重返家鄉,他做了大量收集工作,目前已整理出1300多案的檔案。

2010年7月21日,侯文理的木制骨灰盒在骨灰罐整理行動中被發現在納骨塔內。

近些年來,除了侯家,李坤龍也一直在幫助其他在台罹難者的大陸家屬,目前為止,他已幫助11名受難者家屬在台灣找到骨灰。

罹難者家屬中,讓李坤龍印象深刻的是劉光典的家屬。劉家姐弟三人帶著勺子,一人一個小絨布袋,每個人從骨灰罐中舀出一部分骨灰,將父親帶回北京,“看著就想流淚”。

在李坤龍印象裡,在其幫助找到的11名大陸受難者骨灰中,隻有李朋、汪聲、周一粟、劉光典和殷啟輝5人被大陸相關部門評為了烈士。

“派出的工作人員失去聯絡,就有兩種可能,一是叛變,二是犧牲。當時通訊斷絕,兩種可能無法得到証實,政治身份也就無法確定。”此時,槍決的照片和執行公文書(判決書)等資料是最直接的証明,但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成了申請烈士的最大障礙。

犧牲的台籍地下黨則更難獲得烈士身份。李坤龍所掌握的台籍遇難地下黨人員中,隻有張志忠一人被評為共產黨烈士。當時兩岸通訊斷絕,台灣的地下黨組織來不及將黨員名單送回大陸,認定很難找到依據。

李坤龍說,目前協會發現的大陸受難者中,隻有極少數人的骨灰被家屬找到接回。這也說明,這些人大部分沒有獲得烈士身份。

在這一方面,侯希勇一家覺得自己是幸運兒,雖然搜集申烈資料困難,但最終還是找到了。“父親生前在大陸的工作情況我們不了解,到台灣后的工作更不清楚。”侯希勇說,他們幸運地得到父親生前戰友和李坤龍的幫忙,“當時的保密工作要求上封老,下封妻兒,很多后人估計都不知道父輩在台灣犧牲了,更別說找回骨灰,替他們追認烈士了。”

李坤龍認為,對於“白色恐怖”期間因政治問題而引發的案件,有必要保存資料,加以厘清,以作為歷史殷鑒。

如今,李坤龍接觸的被槍決者的第二代,都有著“這筆仇恨常在我心”的心態,理念一致,“六十年前苦酒一杯,國民黨喝不下去,六十年后杯酒更苦,我們還是要國民黨喝下去。”

大約從1994年起,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和處理協會開始組織秋祭活動,地點位於當年槍決死囚的馬場町。

李坤龍記得,最初每年祭奠的人數都不少,受難者家屬聚集在一起追思,人數最多的時候大約有500來人。

但近兩年來,參加秋祭的人數在逐年減少,“當年的受難者逐漸凋零,受難者二代、三代都不願意參加,記得歷史的人越來越少了。”(記者王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