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受辱的“中立”——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的荒誕角色

2014年06月03日10:11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受辱的“中立”

1904年4月5日,遼寧大連,日軍司令乃木希典(第二排左二)接受沙俄旅順要塞司令斯特塞爾(第二排右二)的投降后,雙方人員合影。

日軍在日俄戰爭中使用的203毫米巨型榴彈炮。

日軍處死為沙俄提供幫助的中國人。當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看到記錄同樣場景的影片,被圍觀中國人的麻木觸動,決定棄醫從文。

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他和當時的陸軍總指揮乃木希典一起,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奉為“軍神”。

遼寧旅順港內,俄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戰艦巴拉達號與波必達號的殘骸。

1904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大打出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無盡的屈辱。

110年過去,日俄戰爭的過程和影響在歷史中定格,但有一個問題直到現在仍讓人困惑莫名:作為戰爭的直接當事方和最大受害者,清政府卻宣布“局外中立”,仿佛戰爭與自己毫不相干。

無論從什麼角度,清政府也不可能置身“局外”。老大帝國的“中立”,更像是羔羊站在了一狼一熊中間。

對這個荒誕不經的立場,歷史研究者多將其歸咎於清政府的軟弱和顢頇,一筆帶過。國際法學界也曾做過探討,卻無法為清政府的“局外中立”給出法律注腳,隻能將其視為無法解釋的“特例”。

我們重新梳理這段歷史,盡可能找出長期被忽略的清政府的視角,從中可以看到,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的“中立”角色,固然有列強壓力下迫不得已的因素,也有自以為得計的主動為之。它游走於日俄之間,試圖用外交手腕“以夷制夷”。而背地裡的種種小動作又表明,它並不像自己所宣稱的那樣“中立”。

只是,弱國無外交,落后隻有挨打的份兒。狼熊相互撕咬,羔羊被分而食之。

“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

晚清,在爭搶中國這塊肥肉的過程中,列強有著各自的利益,向來矛盾重重。日俄之間結下“梁子”,最直接的爆發點是“三國干涉還遼”。

在臭名昭著的日本靖國神社裡,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展覽最后一部分的主題是一個漢字成語:“臥薪嘗膽”。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從中國豪奪了兩億兩白銀和台灣,一夜“暴發”,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為什麼要“臥薪嘗膽”呢?原因正是“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在沙俄的主導下,日本被迫將已經咬在嘴裡的遼東半島吐了出來。雖然他們又敲了清政府三千萬兩白銀,卻由此知道,自己沒有被西方列強認可。日本追求“脫亞入歐”,學來了君主立憲、近代化軍事,乃至習慣了西裝革履、留八字胡,卻仍然是被歐洲強國輕視的小國。所以,日本“臥薪嘗膽”,靠著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擴軍備戰。沙俄取代滿清,成了日本的頭號假想敵。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喻大華告訴記者:“日本的史學界,多把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放在一起研究。這兩場戰爭確實有著緊密的聯系。”

日本對沙俄的仇恨情緒,在清政府看來顯然是個可供利用的機會。

在“三國干涉還遼”的交涉中,沙俄扮演了一個為中國“打抱不平”的角色,於是乘機向清政府索酬:穿過中國東北,修筑一條莫斯科直達海參崴的鐵路,即東清鐵路。

海參崴是沙俄在遠東的第一個溫水港口,也是沙俄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從彼得大帝時代開始,沙俄就認識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尋找著出海口。1860年,沙俄通過與清政府的《中俄北京條約》,獲得了天然良港海參崴,從而有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莫斯科和海參崴之間相隔9000余公裡,沙俄計劃在此間修筑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這條鐵路要繞著中國版圖的“雞頭”部分走半圈才能到海參崴。而如果從滿洲裡進入中國東北,經哈爾濱、吉林、綏芬河,則近乎一條直線。

1896年4月,沙俄通過駐華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筑東清鐵路的要求,但被一口回絕。在列強殖民中國的過程中,鐵路向來是實行殖民統治、攫取經濟利益的重要手段,清政府深有體會。

沙俄並不死心。兩個月后,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點名邀請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參加典禮,並待之以國家元首之禮。

尼古拉二世是東清鐵路最熱心的推動者。還是皇太子的時候,他就是西伯利亞鐵路建設委員會委員長,並在1891年代表沙皇出席了在海參崴舉行的奠基儀式,為這條鐵路打下了第一顆道釘。

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的尼古拉皇太子頭上裹著紗布,那是拜一名日本刺客所賜。

此前不久,他率領一支龐大艦隊耀武揚威地訪問了日本。日本民間盛傳俄國皇太子是為了侵略而來偵察軍情。尼古拉皇太子在日本滋賀縣興致勃勃地乘坐人力車的時候,一個名叫津田三藏的日本警察抽出佩刀,砍向了他的頭部。

尼古拉皇太子受傷並未致命,津田三藏被判處無期徒刑。日本政府擔心這樣的判決不能安撫俄國,卻又無法說動堅持依法審判的審判院院長,日本外相、法相、內相相繼辭職,甚至有日本民眾到尼古拉皇太子駐地附近自殺謝罪。最終,這起刺殺事件並沒有影響到當時的日俄關系,但來自日本的挑戰已經讓沙俄深有感觸。

李鴻章也遭到過日本的刺殺。《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一名日本浪人開槍正中李鴻章面門。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時,那顆子彈還在李鴻章的上顎骨裡。

同樣的被刺經歷,也許讓李鴻章和尼古拉二世在對日本態度上更趨一致。清政府與沙俄的《御敵互助援助條約》很快簽訂,即《中俄密約》。兩國共同防御的目標明確指向日本:“如果日本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而為了滿足共同防御的需要,清政府同意沙俄修筑東清鐵路。

隨后,李鴻章帶著兩百萬盧布巨款返回國內。“這筆錢現在在史學界還是一樁公案。”喻大華說。

一種說法是,李鴻章收受巨額賄賂,出賣了東清鐵路。此說源自時任沙俄財政部辦公廳主任羅曼諾夫的回憶錄,他記錄說,時任沙俄財政大臣維特答應“如果建筑鐵路一事順利成功,將付給李鴻章三百萬盧布。”但是維特在他的回憶錄中否認此事。

另一種說法有更多的資料可供佐証,李鴻章帶回的巨款是沙俄承諾的東清鐵路分賬,“無論盈虧,年付二十五萬,先行支付兩百萬。”

且不論受賄說真假,沙俄開出的“御敵互助”條件正中李鴻章下懷。“以夷制夷”幾乎是李鴻章與西方列強周旋的基本策略,特別是在甲午一戰賠光了老本之后,手裡已經再沒有能與列強對抗的資本,隻能不斷施展“以夷制夷”的手腕了。

喻大華說,李鴻章未必看不出沙俄對中國東北的企圖,但當時日本的威脅更為緊迫,他隻能先顧眼前再說以后。

在赴俄之前,李鴻章就有“聯俄拒日”的打算。他的友人黃遵憲在詩集自注中言及此事:“公之使俄羅斯也,遵憲謁於滬上,公見語曰:聯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及膠州密約(指《中俄密約》)成歸,又語遵憲曰: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

李鴻章沒能等到他期望的二十年和平期。1901年11月,最后一次代表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之后,李鴻章大口吐血,在京病逝。

也就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前后,李鴻章寄望的東北“二十年無事”化為泡影,打破這種狀態的,恰恰是他引為援手的沙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