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楊尚軍
分散轉移,擴大生產
早在1941 年4 月23 日,針對日軍加緊對抗日根據地“掃蕩”“清鄉”,實行“三光”政策,為了克服困難和保証根據地兵工建設發展,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兵工建設的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據地加強兵工建設,工廠規模要適應游擊戰爭的形勢,不應過大,生產要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中共中央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后,1942 年1 月26 日,八路軍總部公布精兵簡政辦法,其中規定軍工部工廠后勤、雜務人員與工人數之比為1比4。編余人員用於發展軍營商業,開辦實習工廠或送學校培訓,牲口馬匹亦大量精減,轉入生產部門,從事耕作和運輸。從1942 年春開始,日軍對太行山根據地發動了圍殲性的“總進攻”,企圖一舉端掉八路軍首腦機關,摧毀根據地軍工等各項建設。
面對這一嚴重局勢,八路軍總部作出了軍工企業“縮小規模,分散轉移”的決定。軍工部遵照這一決定,一方面化整為零,縮小規模,將大的兵工廠分散轉移到比較偏遠的山庄,改集中生產為單一專業生產。一方面加緊生產,達到了“工廠分散,生產擴大”的目的。1942 年11 月28 日,軍工部所屬單位由13 個減為5 個,職工由3043 人減為1372 人。
調整后的具體布局是:軍工部一所(黃崖洞兵工廠)1942 年2 月遷往遼縣蘇公村,並在清漳河兩岸設立分廠,利用河水作動力,建起新的生產基地。3 月中旬,黃崖洞兵工廠分為3 個分廠:一廠,位於遼縣蘇公村,保密代號為“河北”,主要生產五○擲榴彈、八二迫擊炮彈﹔二廠,位於黃崖洞水窖山,代號為“黃山”,主要是將柳溝鐵廠運來的毛坯加工成彈體,再運往一廠裝配成品﹔三廠,為原黃崖洞兵工廠鍛造部,位於武鄉縣顯王村,代號為“石灰窯”,主要任務是供應一廠、二廠生產所需的鍛件。1943 年5 月,日軍在武鄉縣蟠龍鎮設立據點后,為安全起見,軍工部報請總部后決定將二廠搬遷至平順縣西安裡村。6 月,三廠也遷至黎城縣漆樹村。1942 年4月至1944 年3 月,雖然遭受日軍多次“掃蕩”和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3 個廠的軍工生產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共生產出五○擲榴彈76000 多發,八二迫擊炮彈5800 多發,炮彈產量佔到整個太行軍事工業同類產品的90%以上,為抗戰期間我軍炮彈全部產量的35%。
軍工部二所(西安裡兵工廠)1942 年3 月分為3 個廠:一廠遷至武鄉縣庄子村,生產炮彈毛坯。二廠遷至黎城縣卜牛村,生產地雷、手榴彈。三廠遷至黎城縣斗鳥村,生產黑色炸藥。軍工部三所(高峪兵工廠)1942 年2 月,遭日軍進犯,廠房和鍋爐全部被燒毀。之后,遷至河北省邢台縣清泉村,改編為軍工部四所二廠。廠長先后由郭棟材、張世杰、徐璜志擔任,職工約100 余人,主要生產刺刀、五○擲榴彈等。
軍工部四所(梁溝兵工廠)1942 年5 月,在日軍“鐵壁合圍”中,廠房被燒,鍋爐、機器被毀,工人艱難突圍。6 月,轉移到武安縣腦溝村重建,稱腦溝兵工廠。由於沒有鍋爐,機器缺乏動力,隻能採用人力搖輪轉動機器生產。7 月,分建為3 個廠,仍統歸四所領導:一廠仍留在武安縣腦溝村,主要生產步槍,1943 年春試制成功八一式駁殼槍后,同時生產手槍﹔二廠由原軍工部三所改編而成﹔三廠由位於黎城縣看后村子彈廠改編而成,1943 年6 月遷至黎城縣南港溝村,主要生產復裝子彈。期間,1942 年10 月,劉鵬返回軍工部,陳志堅繼任所長。1943年初,為了武裝八路軍敵后武工隊,八路軍總部決定由四所生產單響手槍,共生產1430 支。軍工部鐵廠(柳溝鐵廠)1942 年3 月,分建為3 個廠。一廠,由原柳溝鐵廠鐵工股組成,遷駐武鄉縣庄底村(1943 年6 月又遷至左權縣后庄村),主要鑄造手榴彈彈殼和五〇擲榴彈、六〇擲榴彈、八二迫擊炮彈毛坯。二廠,由原柳溝鐵廠火工股、完成股和青城鐵廠一部分組成,遷駐黎城縣卜牛村,組裝手榴彈,生產黑色炸藥。三廠,由原柳溝鐵廠硫酸實驗組為基礎組成,遷駐黎城縣白寺峧村,主要生產硝化棉發射藥。總廠部設在一廠,廠長高原。共有正式職工243 人。
除了造槍、造炮、造彈,軍工部到趙姑不久,還在成功造酸的基礎上,正式建設化學廠,開始制造現代火藥。
1942 年5 月,軍工部在黎城縣北部一個名叫白布焦(又名百寶峧)的小山村,建起化學廠。廠房設在村中雲崖寺廟裡,最初有職工30余人,后增加到60 余人。廠長王化南,指導員馮文彬。7 月,軍工部抽派化學工程師王錫嘏、張浩,火藥技師白英、教逢春等到廠,採用缸室法開始了硫酸的工業性生產。在此基礎上,職工用“土法”造“洋藥”,以硫酸、硝和棉花為原料,用大鐵鍋脫脂,陶瓷缸硝化,石磨碾棉粉,土炕做烘干機,面杖作碾壓輥,剪刀代替切片機,於1942 年9 月試制出了槍彈用發射藥,取得了太行軍工火藥、炸藥生產上的突破。之后,開始了硝化棉火藥的小批量生產。1944 年4月,鑒於自1943 年5 月日軍對黎城最后一次大“掃蕩”被擊退后,黎城根據地處於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環境,軍工部將化學廠遷移至生產和交通條件都比較便利的黎城縣源泉村進行擴建。8 月3 日,鄧小平、滕代遠、楊立三在八路軍總部聽取劉鵬關於籌建源泉化學廠的匯報,決定加快化學廠的建設,增加炸藥生產。
11 月29 日,源泉化學廠建成投產,工人增至500 余人,對外稱“太行青年學校”。軍工部在晉察冀軍工局協助下,設計制造出了打漿機、膠化機、輾片機、切片機等成套設備,開始了槍彈、炮彈兩種無煙發射藥的批量生產。月產量從最初的幾十斤、上百斤,一路增加到了幾百斤、上千斤。從而保証了我軍槍炮彈發射藥的供應,有力支持了前線。1945 年1 月,成功創造出了制造硝酸甘油的“盆式硝化法”,開始試造生產黃色炸藥和雙基發射藥,結束了八路軍軍工隻能生產低級火藥的歷史,使現代炸藥走進了八路軍的武器庫。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