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楊尚軍
1941 年11 月,軍工部機關遷駐黎城縣趙姑村。該村位於黎城縣城北43.5 公裡,地處山溝,東臨西頭,南距赤峪,西靠跑馬寨,北靠樓斗坪。抗日戰爭時期,趙姑主村和上河、水峧、南庄、北庄4 個自然村同屬趙姑聯村。趙姑村地處深山溝,溝裡溝外都是成片的楊樹林,隻有一條小路通往溝外,一般人很難發現。
2012 年5 月,筆者採訪同是軍工部后代的趙姑村村民張發庫、魏國祥、程計春、張貴生時,他們都回憶稱:八路軍軍工部駐進趙姑村后,一下子來了一二百人,擠滿了村。村上當時隻有二三十戶人家,六七十口人,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八路軍,住房變得相當緊張。村民們視軍隊為親人,騰出好房好窯給軍工部的人,自己住在破窯裡,炕上地下都躺人,雖然很擠,但心裡都很高興。村民們家家送菜,戶戶獻糧。軍工部住下后,溝前溝后的路口都設有崗哨,由警衛連、民兵和兒童團相互配合放哨,還以劉鼎的姓為首字,結合村子的地貌特征,給趙姑村起了個保密代號“劉家溝”。即便有人知道了“劉家溝”這個代稱,也找不到具體地方。
軍工部駐進趙姑后,彭德懷、左權、楊立三、劉伯承、徐向前、宋任窮、滕代遠、陸定一等多次到趙姑村視察和指導軍工部生產、生活和整黨、整風工作。來了以后,彭德懷住魏國祥家,左權住程計書家。
軍工部駐趙姑 期間,一邊反“掃蕩”,一邊領導軍工生產,一邊加強自身建設,進行了加強政治建設、實行精兵簡政、調整軍工布局、擴大軍工生產、開展軍工大生產和勞動競賽、整風等主要活動。
加強政治建設,強化思想工作
軍工部成立時,設立有政治處負責政治思想工作。1940 年9 月,隨著工廠軍事化管理模式的取消,軍工部政治處撤銷,改由工會負責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百團大戰”后,日軍對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一方面,“掃蕩”與反“掃蕩”越來越尖銳頻繁,環境越發險惡。另一方面,太行山區地瘠民貧,又遇連續自然災害,出現嚴重困難。在這種情勢下,亟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干部職工的革命責任感和生產積極性,保証總部下達的各項軍工生產任務順利完成。1941 年1 月,八路軍總部政治部決定恢復軍工部政治機關並強化擴大為政治部,宋甫南任主任。1月13 日,彭德懷對軍工部《1940 年生產總結和1941 年生產計劃的報告》批示:完成計劃,提高質量,充分儲備軍工原材料,補充學徒,成立工業學校,提高工人政治質量,發展三分之一的黨員,要研制無煙藥和小炮。3 月19 日,八路軍總部召開后勤部政治工作會議。羅瑞卿在會上強調,軍工部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育工人。
軍工部移駐趙姑村后,軍工部政治部也駐進北庄。1942 年9 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的領導及調整組織間關系的決定》,照此,軍工部將原來隻負責管理黨組織和日常黨務工作的黨務委員會改為黨委會,並在各廠設立了黨的總支委員會,各工部設立了黨支部,層層建立起了黨組織。
在軍工部第二次黨代會上,軍工部黨委會發出了創建模范黨支部,爭當模范黨員的號召,使黨組織的堡壘作用,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黨員佔到全體職工人數的43%。
1942 年10 月18 日,劉少奇由華中返回延安途中,路經太行區,聽取了劉鼎關於太行軍工生產的匯報,對加強兵工政治工作和工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進一步強調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當時,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號召發動開展革命競賽,提出了“一切為了抗日前線的勝利!”的口號。以此指導戰士職工的行動,鼓舞戰士職工的意志。在這個口號鼓舞下,在最短時間生產最多的武器,成為所有軍工職工的追求和目標。戰時生產提倡突擊,利用一切機會搶抓時間突擊完成和超額完成軍工生產任務。日軍“掃蕩”前夕的突擊叫“利用戰爭空隙大抓一把”,“掃蕩”過后的突擊叫“撈回失去的時間”。“百團大戰”期間,晉察冀軍區工業部第七連在支援前線的勞動生產競賽中,曾創下日組裝手榴彈8000枚的紀錄。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