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遠征軍遺骸歸國記

 

2014年06月13日13: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遠征軍遺骸歸國記

讓更多的忠魂結束在異國叢林的漂泊

在緬甸,每一次望著靜靜流淌的伊洛瓦底江,想起野人山,想起70年前的那場戰爭,戈叔亞和“忠魂歸國”組委會的工作人員都會悲從中來。2011年的首屆“忠魂歸國”公益活動只是讓一部分將士的遺骸先行回家,隻有讓千千萬萬遠征軍將士的忠魂回家,才能告慰那些在異國他鄉漂泊了70年的10萬英靈。

那次活動后,戈叔亞等人堅持不懈地尋找著墓地。

2011年的一天,緬甸南坎有名望的華人趙其昇先生帶著戈叔亞,來到南坎老城區南郊的一處山丘上的寺廟,他指著寺廟后的一片樹林說,這是1945年修建的遠征軍的墓地,埋葬的死難官兵有數百人。除了在南坎作戰犧牲的官兵外,還有南坎周邊數十公裡分散的遠征軍零散的墓地也遷移到了這裡。

寺廟周邊的老人証實了這一說法,一部分80歲左右的老人甚至參加過墓地的修建。他們說,當年中國軍人在墓地上還建立了巨大的紀念碑、大門、柵欄和過道,每一個墓都是用當地的磚頭搭建的,前面有木牌寫著漢字,由幾個被稱為老張、老王、老唐的傷兵看守。中國部隊回國以后,這些老兵仍然居住在墓地附近,並在當地結婚生子。村裡的牲口常常來到墓地吃草,老兵因為驅趕甚至開槍射殺牲口而與當地人產生了矛盾,后來矛盾激化,有一個老兵被殺,其他老兵和家眷逃走,墓地無人看管了,慢慢就被人破壞侵佔,最后消失了。后來,當地人在這片土地上建了一個寺廟。

寺廟的大和尚聽說中國人希望接回埋葬在這裡的中國軍人遺骨,表示願意協助,但條件是“資助他們修建寺廟”。

在深圳越眾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資助下,雙方達成協議。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師南坎墓地的425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按照民間習俗火化后裝入11個骨灰罐。今年5月18日,骨灰罐移交給雲南“忠魂歸國”組委會。

隨后,組委會又尋取了210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這是1944年12月緬甸八莫戰役結束后,安葬在緬甸史迪威公路第373英裡處原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墓地遺址中的遺骸,火化后裝入11個骨灰罐。

同時,在破壞嚴重的、埋葬著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新編第一軍的臘戌墓地和芒友墓地,當地華僑華人將墓地的壙兆土,分別裝入兩個骨灰罐。

今天,22個骨灰罐共同安葬在騰沖國殤墓園,長眠異域的忠魂遺骸終於歸葬在祖國的青山綠水間。

今年,也正是滇西抗戰勝利、中國遠征軍光復騰沖70周年。

盛殮英魂,完成陣亡將士最大的遺願

10年前,國民黨將軍孫立人的養子揭鈞參觀完騰沖的國殤墓園后,突然坐在地上痛哭起來。他沒想到,大陸竟然有這樣一個保存完好的遠征軍陣亡將士的墓地。

他說,在台灣的孫立人將軍知道八莫中國遠征軍墓地被毀后,坐臥不安,常常在夜晚用手捶打床沿。此后,每到清明節,將軍都要到后山去給那些將士燒紙燒錢,稱他們是“孤魂野鬼”。將軍臨死時,囑咐后人要重新修復墓園,並說:“如果在台灣不行,那就到大陸去修復!”

在過去從不討論中國遠征軍的年代,雲南騰沖的國殤墓園成為一個憑吊滇西抗戰歷史的陵園,正是這個墓園,保存了許多歷史的記憶。

修建於1944年的國殤墓園,9000多塊小小的墓碑整齊地豎立在草叢中,一等兵二等兵上尉中尉少尉……按軍銜高低,從山頂向山腳輻射排開,宛如一支整裝待發的軍隊,非常壯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雲南省和騰沖縣多次修復完善國殤墓園。1996年11月,國務院將騰沖國殤墓園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園的大門口,是一面巨大的中國遠征軍名錄牆,上面鐫刻著103141位遠征軍將士的名字——他們是騰沖縣委宣傳部用5年時間,從南京、成都、昆明、保山、德宏等地的20多家檔案館7308個卷宗裡抄錄下來的。

在雲南,人們很難不與滇西抗戰這段歷史相遇。一棟建筑、一個博物館、一張老照片或者一個逝去的老人,都會勾起對那段歷史的回憶。

在中國,也許沒有哪個城市像保山市和騰沖縣這樣,從百姓到高官,都把遠征軍老兵看成自己的親人。從民間到政府,尋訪老兵,尋訪和這段歷史有關的一切,就是當地的一件大事。企業慷慨解囊,民政、統戰部門傾注大量心血收集老兵名單,和最基層的村官一起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尋找幫助老兵。

在國殤墓園的旁邊,有一個令人震撼的滇西抗戰紀念館,館內的兩萬多件藏品,全是騰沖人段生馗用30多年時間,從印度、緬甸和騰沖尋訪購買得來。為收集這些文物,他不斷貸款籌措資金,曾一度家徒四壁,靠妻子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在段生馗的收藏中,有一些較為敏感的文物。這些文物在歷經包括“文革”在內的多次劫難之后,被民間保存下來,實屬奇跡。段生馗說:“它們凝聚著當地人對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感情。”

為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舉行公祭活動,讓“忠魂歸國”,有一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雲南省委統戰部部長黃毅。

黃毅的家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在抗戰時期是淪陷區,從這裡到省城昆明唯一的一條公路就是滇緬公路。戰爭結束很多年后,德宏很多地方仍然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存在。

“那時候,我的家鄉甚至整個滇西都像一座巨大的歷史博物館。在這種環境成長的人自然會對那段歷史有著特殊的記憶。”黃毅說,“我的滇西抗戰史的啟蒙就是在這裡完成的,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是從民間、從親歷者的口述中開始的。”

帶著這一無法釋懷的感情,2004年,在保山擔任市委書記的黃毅,組織了一次中印公路的全程考察。他們所走的路線,就是當年中國遠征軍撤退和中國駐印軍反攻的路線。雖然已經過去了60多年,但沿途仍然能看見被遺棄的油罐和被炸毀的戰車。這些戰爭的痕跡深深震撼著考察隊所有的人。在野人山,他們用帶去的酒祭奠了那些沉睡在叢林裡的亡魂。

此次考察,黃毅萌生了讓忠魂歸國的想法。更讓他深受刺激的是,在密支那伊洛瓦底江邊,他看到日本人為二戰時期在緬北陣亡的日軍修建的“招魂碑”,在密支那市區的道路上,隨處可見陣亡日軍的“慰靈墓”。在緬甸首都仰光郊區,有一座氣勢宏偉,面積巨大的英國陣亡將士公墓。那裡有6374座墓穴,牆壁上鐫刻著27000多名陣亡的英軍士兵的名字,其中相當部分是印度、非洲、緬甸籍軍人。墓地有專人看守,管理得井井有條。

“中國遠征軍的墓地,要麼被破壞,要麼年久失修,一片荒蕪。”黃毅說,“此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以什麼樣的方式紀念這些60多年前為國殉難、至今仍長眠在緬北叢林的中國遠征軍士兵,如果不做點什麼,我們將無顏面對這些英魂。”

隨后,一份將遠征軍遺骸遷回國內安葬的提案放到了黃毅的桌上,這個提案得到了所有關注這段歷史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同。“這是對遠征軍英烈最好的尊重。”黃毅說。

在雲南省政協委員張珺等人的呼吁下,雲南華商公益基金會就此成立,理事迅速擴大到30多家單位,2011年和今年兩次“忠魂歸國”公益活動分別籌措到資金300多萬元。同時,雲南省佛教協會專門組織了超度法會,雲南省、台灣地區及緬甸宗教人士紛紛參與。

未來兩年內,雲南華商公益基金會將在緬甸密支那、八莫、芒友、臘戌、南坎、曼德勒六地修建紀念塔,紀念那些帶著尊嚴或屈辱離開的將士。

在緬甸曼德勒生活的老兵王榮森曾傷感地說:“幾十年來,很少有老兵能踏上回家的路。也許,人們遺忘了老兵,一些老兵也遺忘了戰爭。回家,是老兵們至死都不會忘記的夢。”

“老兵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我們做這件事,就是要告訴老兵,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們。我們會一起努力,共同完成老兵和陣亡將士最大的遺願——回家,讓忠魂回到故土安息。”黃毅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