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樣興著《說古論今話修養》摘登

2014年07月21日09:2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惜時如金

自律首先體現在對時間的態度和利用上。作為一個生物體,人的生命是有時間限制的,人的一切追求和修為都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有一雙巧手,把每個人塑造成不同的模樣。所以說,“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是深刻而准確的。

對時間的重要性,中外都有精辟的表達。中國民間有句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魯迅有句警句:“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馬克思有句名言:“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頁。]美國18世紀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有句熱情洋溢的話:“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對時間的流逝,孔子曾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國有成語“時不我待”。誰也無法阻止時間的腳步,時光從來不等待任何人。“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所以,珍惜時間是修養的最基本的要求。

珍惜時間,當然要有一個合理的工作進度安排,有一個時間使用計劃,會打理自己的時間,合理的勞逸結合,但首要的是要抓緊現在的時間。最有效、最可靠的時間不是“明天”,而是現在,抓住現在比什麼都重要。我國明代流傳一首《明日歌》,對世人期待明日的心理,講得很透。現錄於下: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確實發人警醒!寄望於明天,那就什麼事也干不成,隻能庸碌一生。與《明日歌》相對應的,還有一首《今日歌》,告誡人們重視今日:

今日復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

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

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

努力請從今日始。

“努力請從今日始”,這個落腳點真好,千言萬語,苦口婆心,最后都歸結為這一句話。

不過對時間的珍惜,在實際中還有形式上和實質上之分,有些人偏重於形式,沒有有效利用時間。如某人知道學習的重要,也知道時間的可貴,也在花時間讀書,但是用心卻不專一,不時翻看和回復無關緊要的手機信息,或者心裡想其他事情,這種學習效果是很有限的,這種形式重於實質的學習,基本上屬於自我欺騙。《孟子·告子》講了一個“學弈”的故事:全國最善弈的弈秋,教兩個徒弟,“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以為有鴻鵠將至”的徒弟學習效果比“專心致志”的徒弟差遠了。沒有有效利用時間的這種現象,不止在學習中有,在其他工作中也有。

充分利用時間,除了專心致志外,還要善於利用小塊時間、點滴時間,擠時間,積少成多、集腋成裘,辦成有意義的事情。這就叫勤奮。古往今來,通過自己努力取得成就的基本上都是勤奮的人。唐宋八大家的領袖人物歐陽修一生寫下大量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他完全是靠勤奮成就理想的。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因家貧,他母親用蘆葦作筆、用沙地作紙,教他寫字。稍長大后讀書,家裡沒有書,他就到左鄰右舍借書讀,因為要還給人家,所以他常把書抄下來。學習是經常“晝夜忘寢食”。他成年從政以后,事務冗雜,自主時間很少。他寫的大量著作,都要靠擠時間。他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魯迅也是個非常勤奮的人,他在回答人們關於他的成功原因時,說“我哪裡有天才,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工作上。”確實,正如蘇聯文學家高爾基所說,“天才出於勤奮”。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曾國藩曾經就從政要勤,進行過分析,他認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他認為“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一處馳則百處懈也。”為政者懶惰,不但沒有事功,而且導致“百種弊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勤字用來醫惰”。具體要有五勤:一曰身勤:險遠之途,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復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件﹔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相互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欲炙則身亡

孟子說寡欲,是很費了一番躊躇的,他沒有說養心要無欲,也沒有說要絕欲。因為他知道,欲這個東西不能多,但也不能絕。這就得了解欲是什麼,欲有什麼特點。

欲是什麼?用西方哲學家的話講,人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是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是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是一切物質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欲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由於欲望有不知厭足的特性,欲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

中國人對欲的解釋,從其造字看,欲是形聲字。從欠,從谷。“欠”是打呵欠,而打呵欠是身體缺乏某種東西的表現,谷是兩山之間的低處流出來的水,合起來表示流露出“我要”的心理狀態。欲的本義應該是:流露出一種“我要”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狀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總會不斷產生。所以,《說文解字》說:“欲,貪欲也”。

從中西方文化看,對欲的特性認識在兩點上是共同的。第一點是欲望具有無限膨脹的特性,且欲總與貪婪孿生共長。這裡講一講普希金用用長篇寓言詩敘述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和中國明朝朱載堉的《十不足》散曲。普希金在寓言詩裡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漁夫在海裡網了一條金魚,這條魚告訴他說,要是把自己放回海裡,他都行。漁夫沒有要金魚的報償,放金魚歸大海。他老婆知道后罵他,“哪怕要個木盆也好嘛!”﹔得了新木盆后,老太婆又逼著漁夫去向金魚要房子﹔房子有了,老太婆又要“成為一個世襲的貴婦”﹔貴婦當了一兩個星期,老太婆又要當“自由女皇”﹔當了女皇還不滿足,一兩個星期后,老太婆竟又要做“海洋女霸王”,讓金魚去侍候她。當漁夫極不情願地向金魚轉達了老太婆的要求后,情況又回到了原點,老太婆坐在了小茅草棚的門檻上,“腳邊還是那個破木盆”。[ 《普希金詩歌精選》,山西出版集團、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283頁。]

明朝朱載堉的《山坡羊·十不足》:

逐日奔忙隻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

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上面的寓言和《十不足》曲分別敘述了一個欲望不斷瘋長、欲壑難填的故事,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從不露宿、不挨餓,有飯吃、有茅屋住這樣最最基本的欲望起步,到奢華的生活、無邊的權力,等等,一路膨脹,節節攀升,不是最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止,兩個主人公的欲望還沒有盡頭。這兩個故事是值得人深思的。

第二點則是欲望的破壞性。弗洛伊德認為欲望的過度釋放會有破壞性。這個破壞性既是對他人的、對社會的,因為欲望的過度膨脹,必然損害他人利益,哲學家叔本華說過,欲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別人的生存。同時,也是對自己的破壞,叔本華說“欲望是人類痛苦的根源”﹔北齊·劉晝《劉子·防欲》雲“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蠍盛則樹折,欲熾則身亡。”劉晝認為人有欲,如樹有蠍子,蠍子太多了樹就會折斷,欲望太炙熱就會把自己燒死。欲對本人的傷害,其發生原理,《菜根譚》作了一個分析:“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欲在身,如燒得沸騰的波濤在內心奔涌,哪裡會有心靈的平靜,身體怎麼受得了,即使在平靜的寒潭、寂靜的山林,也不會有安寧。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如何對付欲,宋代理學家提出了“明天理、滅人欲”,“明天理”是對的,“滅人欲”則絕對化了,應該對欲望加以分析和區別,人的正常欲望是可以而且應該保留的,非分之想、非分之欲則不能有,“分”,就是適當的限度。這就需要對欲進行節制和修剪,保持合理的欲望,自覺克制那些不合理的欲望,不讓那些不合理的欲望烤炙自己,不做欲望的奴隸。

用什麼來修剪欲望?修剪欲望的利剪是什麼?答案是理想。高尚的理想核心是為人,不是為己,有了為人不為己的願望,就不會有那樣無窮無盡的私欲。中國古代人們經常主張用“天理”來抵制欲望,宋明理學是這種思想的代表,深受理學思想影響的《菜根譚》有語:“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涂。”這裡用形象的語言,導引人們走“廣大宏朗”的“天理”之路﹔警示人們不要走充滿“荊棘泥涂”的“人欲”之路。什麼是“天理”,朱熹說:“天地無心,仁便是天地之心。”他認為仁是天地正理,並進而解釋“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為公、友善、仁愛是“天理”。發展到今天,就是要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甘於奉獻、樂於助人的精神,這樣胸襟就開闊了,境界就高遠了,欲障也就遠去,幸福伴隨左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