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樣興著《說古論今話修養》摘登

2014年07月21日09:2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書評:堅守精神家園 塑造完美人生

理想當高尚

理想是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是對人生幸福的高尚追求。人們用理想來努力對付各種美好的和邪惡的道德問題,來展望各種尚未實現的可能性──去夢想、去追求,使自己脫離污濁。理想的高尚體現在哪裡呢?

在較早使用“理想”這個詞的文學家茅盾1941年的散文《開荒》裡,可以尋到答案的端倪,這裡節錄相關段落於下:

最后.讓我們再作一次“想象”:在這苦寒的黃上高原,現在有怎樣的人們在干怎樣的事?有說各種方言的,各種家庭出身的,經過各種社會生活的青年男女,在那裡“開荒”。曾經是摘粉搓脂的手,曾經是倚翠偎紅的臂,現在都舉起古式的農具,在和那億萬年久的黃土層搏斗——“增加生產”,一個燃燒了熱情的口號!而且還有另一面的“開荒”——掃除文盲,實行民主,破除迷信,發展文藝,提倡科學……

你以為這是神話麼?隨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罷!然而,正像黃土高原是現實一樣,這也是現實,活生生的現實呵!

從前,大自然的力量,曾經創造了這黃土高原﹔如今,懷抱著崇高理想的人們,正在改造這黃土高原。信不信由你,然而這都是現實!

散文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開荒”,一是大生產的開荒,二是科學、文化、民主的“開荒”,這都是恆古以來黃土高原上的壯舉,是共產黨領導的人類進步事業。從事這種“開荒”的一大群青年知識分子,是“懷抱著崇高理想的人們”。所以,理想“崇高”就崇高在代表進步、代表未來,當然理想也是“活生生的現實”。

《廣州日報》 2013年7月19日刊登的一篇很好的短文《我們談談理想吧》,提供了這麼一個故事,對回答這個問題及深化理想的認識也很有幫助:

一大家人圍著一個六歲的孩子問他的理想,孩子說他想當醫生。爺爺說醫生好,社會地位高﹔奶奶說醫生待遇也不錯﹔叔叔說醫生除了工資獎金之外還有紅包﹔姑姑說更重要的是醫生以后找對象方便。父母聽后很滿意,繼續問孩子為什麼想當醫生,孩子一臉純真地說:“不是說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嗎?”

“當醫生”這個想法,當為了“治病救人”的時候,是理想﹔當為了“地位、待遇、處對象”的時候是謀生的職業設計,當為了“收紅包”的時候已與理想背道而馳。所以說,高尚是理想的特質,而理想是高尚行為成長的萌芽。正如小說《牛虻》的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所說,“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從這裡可以看出,理想不一定很高很大,從其職業和所謂地位來說,可以很普通,即使從事同一種工作,可能有的懷有理想,有的渾渾噩噩。理想的內核是為人,不是為己,雖然理想也要在個人謀生的基礎之上。

前文述及的如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志”,以人為內核,就是理想。

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馬克思曾經這樣來談人生、理想、幸福:“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洒下熱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為大家”、“屬於千百萬人”,這就是理想為什麼高尚的最主要內核。正是因為這樣高尚的理想的驅使,馬克思作出了世界性的歷史功績。

前蘇聯時期著名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裡,奧斯特洛夫斯基已經把個人理想升高到社會理想,“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孫中山在20世紀20年代初創建黃埔軍校時,在校門寫下這樣一幅對聯:“貪生畏死勿入此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橫批是:“革命者來”。這裡,孫中山對來黃埔軍校的學子提出了懷揣“革命”理想的要求,對於為個人目的而來的明確拒絕。而孫中山本人的理想,則是為了創建一個大同世界、獨立國家,為了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天下為公”。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理想,孫中山才成了“中國革命的先行者”。

雷鋒的理想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所以他長期堅持做好事,實現了他的理想。

理想確實需要遠大,但本質是堅持崇高、高尚。一個人的理想應該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應該和他人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樣的理想,這樣的人生的追求,才能說是有意義的。從心理學的理論看,人的理想越遠大、越堅定,在內心裡煥發的驅動力越強,這種驅動力就能推動自己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從而達到勝利的彼岸。反之,一個人的追求若是和個人的私利聯系在一起,脫離了歷史發展的規律,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那麼這種理想是渺小的、短淺的,在內心也不會產生巨大而持久的力量。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個人的理想是其價值觀的體現,愛因斯坦說過“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作豬欄的理想。”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作為,為社會和別人留下點什麼。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奉獻使人充實,充實才有價值。

和高尚的人談話

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從浩瀚的書籍中獲取有益的東西呢?從提高道德修養、提升精神境界的角度講,比較有效的辦法是讀經典。所謂“比較有效”,就是因為就是精典在數量上是有限的、不多的,因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有益的知識和精神營養。關鍵的是經典代表了一定時代、一定階層、一定民族的最高思想水平,而且往往具有超越時空的長久的價值,在當今時代仍閃耀璀燦的光芒。有人比喻,經典好比是充滿智慧、閱歷豐富、德高望重的老人,能給人以教育和啟發。讀經典,就是穿越千百年歷史,看時代的先行者對重塑文化人格的夢想,聽國人對回歸精神家園的渴望,與睿智的哲人促膝而談。以經典為鏡,有助於鑄造健康的文化人格。

讀經典的意義和作用是明顯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英國數學家伊薩克·巴羅則說:“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趙啟正曾說:30歲的人如果具有40歲的智慧,他的一生很可能是成功的﹔如果他隻有20歲的智慧,則可能是失敗的﹔但是多數30歲的具有30歲的智慧。何以具有超前年齡的智慧?趙啟正的回答是:多與睿智的長者交流﹔多讀好書。趙先生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隻不過多讀好書與多與睿智的長者交流有時是一致的,兩件事可能成為一回事,這就是讀經典。因為讀經典,既是讀好書,又是與睿智的長者交流。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典就是“朱”,時常浸淫經典中,就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修養品位。什麼是經典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著作如《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毛澤東的重要著作如《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中國古代經典,如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老子的《道德經》、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等﹔一些好的名人傳記﹔有意義的文學著作,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唐詩三百首》等。每個人對經典的范圍、對哪部著作、哪篇文章屬於經典可能理解不盡相同,但一個大致的公認還是有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側重讀。

如何讀經典?讀經典有些什麼要領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法,沒有什麼千遍一律的東西。不過,北宋大文豪蘇軾說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句話對如何讀經典提供了一個好的角度,可以給人以啟發。這裡姑且把蘇軾講的“舊書”理解為經典,那麼按照蘇軾對經典的態度,再稍加以理解,應該就是這麼幾層意思:一是讀“舊書”即原著,原汁原味地讀,哪怕有時艱難一點,也要努力讀原著,盡量不要通過介紹書籍去讀,不過“二道販子”的手,這樣更能掌握原著的精神實質﹔當然,也可借助一些輔助性的資料,幫助更順暢地學,特別是一些難懂的文言經典和一些語言比較艱澀的經典。二是“不厭百回讀”、“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讀了,即使是難懂的經典,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且熟讀容易記住,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把經典中的精髓化為自己的語言、思想、情感。毛澤東讀《共產黨宣言》就是反復讀,他曾說“《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隻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毛澤東讀經典的方法值得學習。三是“精思”,深入思考,經典都是當時當地的產物,不可能完全對應現在的情況,更不可能對應每個人每個時期的具體情況,有些經典中如一些中國古代經典甚至可能還有一些糟粕,這些都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分析經典的歷史背景、通過結合現在的實際、本人的實際深刻思考,來掌握經典的精神實質,從而吸取有益成分,將經典化為滋養自己精神的瓊漿。不能只是摘取片言隻語,更不能食古不化,教條式地看待經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