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軍旅歌曲《小白楊》的由來

張小芳

2014年07月31日11: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將軍向詞作者敬禮

歌曲《小白楊》的詞作者梁上泉是一個老兵,梁上泉自豪地說,我的名字部隊的官兵沒有幾個能記得住的,但說起《小白楊》大家都知道。有一回,我們夫婦帶著孫子到北戴河聯峰山公園游覽,這個公園由三座鬆林覆蓋的山峰串連而成,峰巒起伏,險徑陡石,游人如梭。沒一會,小孫子不見了,把我們老兩口急得傻了眼,在山裡又喊又叫,我們都是70歲的老人了,沒跑幾下,喘得氣都不夠用了,老伴看見有個機關圍牆外有解放軍站崗,跑上去和哨兵說我是一個老兵,寫過很多歌曲,《小白楊》就是我寫的,請求給以幫助。哨兵說《小白楊》他會唱,馬上用報話機報告了首長,這裡負責守衛的是武警河北總隊北戴河支隊,一聽說是《小白楊》作者的孫子丟了,當即派出一隊戰士漫山尋找,給我把小孫子找了回來。

梁上泉談起當年《小白楊》的創作,歸功於在部隊基層的生活體驗。他說:“生活就是我無言的老師,沒有我在基層的生活和體驗,我也寫不出來這麼多的作品。”1982年秋,我們一批地方工作者應解放軍總政文化部邀請到新疆軍區生活採訪,一進入新疆,車窗外閃過的都是一排排的參天白楊,樹干的下半截刷的是齊齊的白粉,昂揚挺立,給我一種壯美的感覺。8月1日建軍節,我又被邀請到觀禮台上看軍區大閱兵,一個方陣又一個方陣,一條直線又一條直線,綠軍裝,挺立的戰士,我就想這不就像我們一進新疆就看到的一排排白楊樹嗎。一個月的生活採訪很快結束了,軍區首長知道我是軍人出身,要我寫一首反映邊防軍人的歌,我當即答應了,同時提出個要求,到最基層去。軍區特給我派出一輛吉普車,沙漠、戈壁、雪峰、冰川、邊防哨卡我都去,就連海拔5000多米、不僅是新疆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最高哨所——神仙灣哨所,我都上去了。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戰士,渴望生命的綠色,隻有真正和戰士一起同呼吸,你才能理解工作、生活在空氣稀薄的哨所,連鳥都上不去的地方的戰士們,對綠色樹木的渴望,就像對生命的追索。白楊樹在大西北是最普通、最易活的一種樹木,所以,在新疆楊樹林很普遍,白楊是邊防戰士的化身,戰士形同白楊。有了這個形象,我寫了一首《林帶閱兵曲》,最后幾節是:“我願,願做一名新兵,——投身到農場,操場,戰場!我願,願做一棵白楊,——常立在南疆,北疆,東疆!”我沒有想到這首詞,后來為我寫《小白楊》擦燃了火花。離開新疆的時候,在軍區為我舉行的歡送儀式上,我心裡想,一定不能辜負官兵的厚望,要寫出個力作來。

從新疆回來后,我時時不忘為官兵創作的事,可以說是站著在想,坐著在想,躺著還在想,但心裡總是隻有一種朦朦朧朧的大意,那種躍然清晰的形象始終沒有出現。直到1983年7月,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我們一批歌詞作家到內蒙古和大興安嶺採風,我到了在呼倫貝爾的中蘇邊境的一個哨所。一天,我在哨所營區漫步,看到下崗的戰士有的在讀書,有的在寫家信,有一個戰士抱著吉他邊彈邊唱,我就隨口問這個小戰士唱的是什麼歌。小戰士放下手中的吉他,告訴我是他們家鄉的民歌,一邊說一邊拿起放在身旁的綠色軍用水壺,給小樹苗澆水。哨所位於干旱地區,水在哨所是很珍貴的,我知道哨所的戰士每天擦臉、飲用、漱口等日常用水,規定隻有一軍用水壺,戰士們都舍不得飲用,隻有在極度干渴時才抿上一小口,而這個戰士卻輕鬆自如地用水澆樹苗,我驚訝地問他,樹苗哪來的?他說是媽媽讓他從家鄉帶來的小白楊。我望著戰士紅扑扑的臉和生動清晰的表情,突然有了一種電石火花擦亮的感覺。我回想一路上,在綿延起伏的中蘇邊境線上,看到座座哨所高高聳立,站崗的戰士像白楊樹一樣挺立在邊防線上,仿佛所有的參天白楊一起涌現,連排成行,新疆的白楊樹和哨所小白楊又疊在一起,還有此前我寫的《林帶閱兵曲》,像電影的畫面一樣在腦海裡一一回放。回到房間,20分鐘后,《小白楊》誕生了:“……微風吹得綠葉沙沙響,太陽照得樹葉閃銀光,來……來……小白楊小白楊,它長我也長,同我一起守邊防。”放下筆之前,我特意在文稿上注明:1983年7月16日,呼倫貝爾盟。

那年我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散會后我隨湖北代表團的專車去了武漢。我坐的是軟臥包間,同包間還有一位解放軍首長,看那肩上的金星是位將軍。首長問我是干什麼工作的,我回答搞寫作。首長問我寫過些什麼作品,我報了自己出版的幾部詩集的名字,又報了幾部電視劇的名字。這時車廂正放音樂,播音員正預告:下面請欣賞歌曲《小白楊》。我隨口說:這支歌也是我寫的。首長和我交談時,已摘下軍帽,正解軍衣扣子。聽了我的話,首長立即系上軍裝扣子,戴好軍帽,在包間裡立正站好,“啪”地向我敬了一個軍禮,說:“謝謝你為我們軍人寫了一支好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