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彭喜峰
聲東擊西,欺敵誤敵
“聲東擊西”,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六計。作為軍事大家,毛澤東深諳“聲東擊西”之妙:“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錯覺是什麼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錯覺之一例。‘聲東擊西’,是造成敵人錯覺之一法。在優越的民眾條件具備,足以封鎖消息時,採用各種欺騙敵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敵於判斷錯誤和行動錯誤的苦境,因而喪失其優勢和主動。”
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彭德懷常能“聲東擊西”,成功地欺敵、誤敵。
1928年8月20日,根據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彭德懷指揮由平江起義武裝組成的紅五軍南下井岡山,准備與朱德、毛澤東指揮的紅四軍取得聯系。9月初,紅五軍南下江西萬載地區受挫,遂折回平江與江西銅鼓、修水三角地區休整。考慮到周邊敵人嚴密防備紅五軍南下,彭德懷決定“採用聲東擊西、欲南先北的策略,以便出敵不意,再上井岡山”。於是,他指揮紅五軍主力突然北上,在湖北通城、通山、九宮山一帶活動,沿途消滅了多股民團、警察,搗毀國民黨縣區政府,向群眾散發沒收的財物,不但擴大了紅五軍的影響,還給敵人留下了“落地生根”的印象。紅五軍在湖北“大鬧天宮”,江西軍閥樂得隔岸觀火,自然放鬆了戒備。
一個月后,彭德懷指揮紅五軍突然隱蔽南下,從九宮山經修水返回平江,再取道湖南瀏陽到銅鼓。江西軍閥沒有想到,紅五軍這麼快就南下。紅五軍一路勢如破竹,於11月17日攻佔萬載。11月下旬,在江西蓮花縣城北大山腳下,紅五軍與紅四軍接上頭,成功實現了上井岡山的願望,匯入了中國革命的洪流。
1951年4月28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已進行了6天,戰場東、西兩線進展不一:擔負戰役牽制任務的東線(由朝鮮人民軍組織)進展不大,西線(由志願軍為主組織,分為左翼、中路、右翼)右翼集團向南前進了50多公裡,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開城等地,從而使整個戰線形成了由西南逐漸向東北延伸的一條斜線態勢,造成了東線戰場三個南朝鮮師左側翼暴露。這時,彭德懷判斷:西線戰場上,顧慮到國際影響,美軍主力會死守南朝鮮首都漢城,誘志願軍攻堅予以重大殺傷﹔相反,東線戰場上,三個南朝鮮師勉強支撐,戰斗力比較弱,中朝聯軍有殲敵機會。於是,彭德懷果斷作出決策:西線戰場左翼、中路兵力向東線轉移,求殲三個南朝鮮師。由於擔心敵人發覺西線志願軍重兵東移,他精心導演了一出好戲:西線右翼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在漢城以東、漢江上游實施渡江佯動,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在漢城以西、漢江下游實施渡江佯動,確保東移的志願軍第三、第九兵團與朝鮮人民軍第三、第五軍團聚殲三個南朝鮮師。
“中朝聯軍在東線發起進攻后,部署在西線的第十九兵團三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於5月16日夜以一部兵力在漢城方向和漢江下游實施佯攻,對敵軍陣地進行攻擊。中朝聯軍偽裝成迂回漢城和渡漢江南進的姿態,以迷惑牽制敵人。這是彭德懷預先部署的方案,果然奏效。當人民軍第一軍團派出一部兵力在漢城以西渡江時,‘聯合國軍’十分慌亂,立刻調動兵力迎戰,確實被人民軍向漢城佯動所迷惑。敵人連聲驚呼:‘漢城正面臨著第三次危機。’人民軍的佯動有力地配合了東線中朝聯軍的作戰行動。”結果,東線戰場取得大捷:“中朝聯軍密切配合,17日上午即將南朝鮮軍第三師和第九師退路切斷……驚慌萬狀的敵軍混亂一團,迅速潰散,企圖向東南方向突圍逃竄,但此時退路已被切斷。中朝聯軍密切配合,並肩作戰,對被圍之敵發起猛烈攻擊。19日,將南朝鮮軍第三、第九師兩個師大部殲滅,並繳獲了該兩師的全部重裝備,共殲敵17000余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