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彭德懷元帥的軍事謀略

夏明星 彭喜峰

2014年08月05日08:45   來源:黨史博覽

作為人民軍隊的一員名將,彭德懷親歷過20世紀中國的各種軍事斗爭,他的軍旅生涯簡直就是開國將帥們探索、追求、奮進的一面鏡子:1916年3月,投身湘軍一干近10年,出沒於軍閥混戰的硝煙中﹔1926年7月,所在湘軍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浴血在北伐戰爭的烽火裡﹔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在湖南平江發動武裝起義任紅五軍軍長,逐步成長為紅一方面軍司令員﹔1937年9月以后,作為八路軍首腦人物之一,在華北大地與日軍周旋多年﹔1947年3月,出任西北野戰兵團統帥,操勞西北解放戰事﹔1950年10月、12月,先后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中朝聯軍司令員兼政委,率軍經血戰大敗美軍領銜的“聯合國軍”﹔1952年7月,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襄助中樞決勝台灣海峽。

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在和國內外各種對手的較量中,彭德懷從舊軍隊中的普通一兵成長為一位開國元帥。在橫戈馬上、襄助中樞的歷程中,他展現出了令人嘆服的軍事謀略。

圍城打援,一舉兩得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對於這段典故,彭德懷並不陌生。后世“圍城打援”的戰法也當由這裡起源。

在南征北戰的歲月中,彭德懷極善“圍城打援”,以求既攻城克堅,又殲滅敵方援兵,一舉兩得。

1948年1月初,在西北野戰軍司令部討論戰略進攻方向時,彭德懷提出轉入外線作戰,南出陝中:“我們是打宜川,調洛川(敵人)﹔殲滅劉戡,收復延安。”宜川東依黃河,西連洛川、鄜縣(今富縣),是陝東戰略要地,胡宗南視之為關中屏障,在這裡設有兵站,由整編第七十六師一部(第二十四旅)防守。延安仍被敵佔,由整編第十七師兩個旅駐守﹔在延安、宜川之間,整編二十九軍軍長劉戡指揮兩個整編師集結於洛川一帶地區機動,以便北援延安,東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戰軍南下,企圖實現其所謂“監視三面”的目的。1月底,彭德懷在米脂縣呂家溝召開野戰軍旅以上干部會議。會議確定進行宜川戰役:以一部兵力猛攻宜川,調動洛川等處敵軍來援﹔先集中兵力在運動中殲滅援敵,然后再奪城。為確保援敵欲罷不能和打援成功,他明確提出:“在戰術上,攻城部隊應積極動作,但勿急克,逼敵馳援﹔打援部隊應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速戰速決。”

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時,彭德懷即著手進行打援的准備。他依據偵察的材料,分析敵軍從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條路線:一是經瓦子街到宜川。這是條公路,便於大部隊機動,距離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圍,但有遭野戰軍伏擊的顧慮。二是經石堡(黃龍)到宜川。雖也是一條公路,但路況差、距離遠,不利於速援。三是沿第一條道路以北的進士廟梁到宜川。這是條山間小路,地形復雜,重武器不易通過。

彭德懷在野戰軍司令部分析了敵人的行軍路線。他深知胡宗南志大才疏,非常肯定地說:“根據敵軍過去的作戰行動規律,劉戡從自身的安危出發,是會走小路的。但下命令的是胡宗南,不是劉戡。……此人又主觀成性,對下驕橫,必然命令劉戡經第一條道路馳援。”

宜川城地勢險峻,多懸崖絕壁,不易攀登。城西是外七郎山,與內七郎山相連,被城牆與壕溝隔斷。正北是老虎山,西北是太子山,東南是鳳翅山,都高達百米,形成天然屏障,是個易守難攻之地。此前,胡宗南視察宜川時,曾狂妄地對劉戡說:“要打兩個仗,一面堅守宜川,共軍攻城就消滅它一部,援軍出動在外線再消滅它一部。”胡宗南的狂妄計劃,與彭德懷的“圍城打援”正好針鋒相對。

2月24日,西北野戰軍攻城部隊完成對宜川城的包圍﹔27日,佔領了宜川外圍主要據點,就等敵軍來援。一切不出彭德懷意料,胡宗南接到宜川守敵求援信號,火速下令劉戡指揮兩個整編師即日前往解圍。劉戡接到命令后,連會都沒有來得及召開,就下達出發命令,27日進到瓦子街地區。28日凌晨4時,彭德懷等下令:決於明日拂曉發起總攻,殲滅來援之敵。激戰至3月1日下午4時,西北野戰軍佔領了公路兩側全部陣地,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全部被殲,劉戡走投無路自殺。

3月2日,西北野戰軍對宜川守敵發起總攻。3日上午8時,全殲宜川守敵第二十四旅,旅長張漢初被俘。至此,宜川、瓦子街戰役勝利結束,殲滅胡宗南集團共2.9萬多人。接到大捷戰報,毛澤東欣慰不已:“在西北戰場上,這是第一個大勝仗。”“這次勝利改變了西北的形勢,並將影響中原的形勢。”3月13日,蔣介石給胡宗南的“手啟電”則悲嘆:“宜川喪師,不僅為國軍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為無意義之犧牲,良將陣亡,全軍覆沒,悼痛悲哀,情何以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彭德懷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