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擊斃48000日寇、震驚日本朝野……它不僅是中國抗戰史上作戰時間最長、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之一,也是中國軍民以寡敵眾數倍殲敵的著名戰役——

血戰衡陽48天

2014年08月21日11:0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血戰衡陽48天

圖:位於衡陽岳屏公園的衡陽保衛戰大型群雕。 龔 飄攝

說到衡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會是五岳之一的衡山。可事實上,衡陽還有一張更加閃亮的名片——全國唯一的“抗戰紀念城”。

70年前,中國軍民為保衛衡陽與日寇48天的浴血搏殺讓這座城市揚名中外。如今,戰火的硝煙早已遠去,但衡陽依舊不難發現戰爭的印記,位於城西蒸湘區的陸家新屋便是其中之一。記者也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追尋這座城市光榮而悲壯歷史的路程。

血拼強敵

依山傍水的陸家新屋由清代振威將軍陸成祖於1881年建造。衡陽保衛戰期間,中日雙方曾在這裡激烈戰斗。今天,這棟古宅的外牆上依舊保留著數十處清晰可見的彈孔,內部則被改建為衡陽保衛戰紀念館。走進紀念館,透過一塊塊展板,我們對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的了解。

1944年,為了扭轉太平洋戰場的不利局勢,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日寇調集50萬兵力,並且陸海空配合,實施“一號作戰計劃”,開始了侵華以來在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進攻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南和廣西,史稱“豫湘桂戰役”。當年4月日軍佔領鄭州,5月許昌、洛陽相繼失守,6月中旬長沙淪陷,隨后日軍向衡陽進犯。

“當時,衡陽是與重慶、昆明並列的戰時中國三大中心城市,稅收居全國第二,被稱為‘小南京’和‘小上海’。而且衡陽地處粵漢鐵路和湘桂黔鐵路的交會點,是中國西南的門戶和軍事咽喉。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日軍對衡陽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手指地形沙盤,衡陽保衛戰紀念館講解員劉佳嘉介紹說,當時中方守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軍。該軍由於前段作戰消耗過大,人員裝備隻有七成,總兵力隻有17000多人。而氣勢洶洶的對手則是橫山勇率領的日軍第11軍,該軍下轄5個師團,共計11萬余人。

“戰斗開始前,城內30萬居民被疏散,從6月22日日軍開始轟炸到8月8日日軍攻入城內,中國軍人和日軍進行了殊死搏斗。”劉佳嘉說,第十軍得到的命令是固守10天,等待援軍,可援軍始終沒有來,他們卻堅持了48天。雖然衡陽最終失陷,但這些中國軍人對得起國家。

回憶當年的烽火硝煙,老兵彭中榮這樣描述:那就是一場血戰,主守城南張家山、五桂嶺陣地預十師3個團、直屬部隊傷亡90%以上。戰斗一線的連營級干部死亡殆盡,更不要說士兵。五桂嶺爭奪戰,半天裡晉升了5個營長,但又全部陣亡。張家山陣地預十師三營獨力苦戰。連、營長等相繼陣亡,副營長繼續指揮,死戰不退……

在日軍的戰報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中國軍人的英勇頑強。《日本帝國陸軍最后決戰篇》裡有這樣的記載:“敵人之守將方先覺將軍,為一號驍勇善戰之虎將,其第十軍之三個師,皆以必死之決心,負隅頑抗,寸土必守,其孤城奮戰的精神,實令人敬仰。亙四十余天之激戰中,敵人尚無一卒向我投降。”

在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參觀,最讓人震撼的當屬一幅名為《陸軍第十軍衡陽保衛戰陣亡將士忠骸之一部》的照片。這張攝於1946年的照片上,是抗戰勝利后在當年陣地上收集的3000多具將士遺骸,頭骨在中間,其它骨骸放置兩側。如山的白骨,充分証明了衡陽保衛戰的慘烈和中國軍人的英勇不屈。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記載,衡陽保衛戰中國軍隊死傷1.5萬人,其中7400人捐軀﹔而日軍則付出了超過7萬人死傷、4.8萬人被擊斃的慘重代價。

>>進入答題頁面

【特別策劃】小平足跡:1957-1994國內視察紀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