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擁抱到決裂——毛澤東與張國燾(之二)

少華

2014年10月08日10: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底線的學問

“張國燾是個實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給他一個相當的職務,一、四方面軍很難擰成一股繩。”毛澤東深思熟慮,選擇妥協,但是讓出哪個位置、退到哪一步是個難題。他找到張聞天,尖銳地提出這個問題。

張國燾想當軍委主席,這個職務由朱德擔任著,他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代替朱老總﹔隻當軍委副主席,他又不願意與同為副主席的周恩來、王稼祥平起平坐。

張聞天一心隻想到促成四方面軍北上,說:“把我這個總書記的位子讓給他好了。”

“不行!”毛澤東斷然拒絕,“他要抓的是軍權,你給他做總書記,他說不定還不滿意,但真讓他坐上這個寶座,可又麻煩了。”

彭德懷后來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謀略:“毛主席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中,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如果當時讓掉總書記,他以總書記名義召集會議,成立以后的偽中央,就成為合法的了。這是原則問題。”

經過反復權衡,毛澤東、張聞天建議把總政委的職務讓給張國燾。這時周恩來突然病倒了,連續幾天發高燒,不能進食,醫生起初作為瘧疾來治,后來發現他肝部腫大、皮膚黃染,確診為肝炎,已變成阿米巴肝膿腫,不得不臥床休息。

毛澤東、張聞天來到周恩來住所,同他商量。周恩來絲毫不計較個人職位,同意讓出總政委之職。

張國燾終於等來了期待已久的電話。

張聞天通知他:“中央考慮為加強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和調配,決定調整軍委領導成員,准備提議你任總政委,想征求你的意見。”

張國燾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現在是打仗,我就當總政委。”

兩全其美的安排,張國燾滿意,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接受。

事實証明,毛澤東讓步的分寸,張國燾對於職位的選擇,對后來他們的政治行為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央讓出的職位是總書記,后來分道揚鑣時,北上的一方面軍就會被扣上反黨、分裂黨、不服從黨的決定等罪名,南下的張國燾將佔盡政治優勢。

1935年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解決統一指揮和組織問題。出席會議的有9人,其中張聞天、朱德、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凱豐、鄧發8人均隨紅一方面軍行動,隻有張國燾代表紅四方面軍。盡管人數上佔絕對少數,但張國燾逼人的氣勢整個會場都能感受到。

張聞天首先發言:“軍委設總司令,張國燾擔任總政治委員,為軍委的總負責人。軍委下設小軍委(軍委常委),過去是四人,現在增為五人,陳昌浩同志參加進來,主要負責還是張國燾。周恩來調到中央常委工作,在國燾尚未熟悉前,恩來暫幫助之。這是軍委的分工。關於總政治部,本是王稼祥任主任,因病實際是博古,現決定博古任主任,設副主任兩個,富春和四方面軍一個。昌浩、向前兩同志仍任原職,擴大權力,前面的部隊都由他們指揮。”

他的發言,實際代表中央的意見。發言的總格調是通過讓權爭取紅一、紅四方面軍的步調一致。讓權的幅度是很大的,紅四方面軍的三巨頭都有相應安排:張國燾任總政委,主管軍委﹔陳昌浩參加小軍委,負責前敵指揮﹔徐向前雖任原職,但職權已由指揮四方面軍擴大到指揮處在前線交戰位置的所有軍隊。而且,總政治部也讓出了一個副主任的名額。在軍委和總政,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已處於優勢或主動地位。

張聞天發言后,張國燾仍不滿足,把眼光又盯住黨中央領導機構,提出要提拔新干部,有的可到軍委,還要向中央委員會增補成員。

毛澤東回答說:“提拔干部是需要的,但不需要這麼多人集中到軍委,下面需要人。目前必須抓緊戰區的工作,迅速打擊敵人。”

張國燾沒有堅持。

張聞天最后做結論:“好,大家意見一致,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打好鬆潘戰役。”

會議結束后,張國燾立即走馬上任,就在當天發出了《任朱德仍兼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的通知》:

奉蘇維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軍會合后,一切軍隊均由中國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仍以中央軍委主席朱德同志兼總司令,並任張國燾同志任總政治委員。特電全體知照。

三天內,張國燾急如星火地接連發出三個決定。

一個決定是《中央軍委關於一、四方面軍組織番號及干部任免的決定》,決定中說:“我一、四方面軍會合后,一切軍隊均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總政委直接統率指揮。各軍組織番號及其首長均有變動,軍委現決定:組織前敵總指揮部,即以四方面軍首長徐向前兼總指揮,陳昌浩兼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張國燾把軍委對於戰役的具體指揮權授予徐向前、陳昌浩,這種配置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因為四方面軍力量佔優,在隨后的戰役中他們將擔負主攻任務。

另一個決定是《中央軍委關於鬆潘戰役布置的決定》,命令在鬆潘戰役期間以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兼前敵指揮部,任命徐向前、陳昌浩為前敵指揮和政委,前方一切作戰部隊均歸其統率指揮。

第三個決定是向紅一方面軍調劑部分兵力。兩軍會師后,徐向前、陳昌浩根據紅一方面軍干部多、戰士少的狀況,建議從一方面軍派些干部到四方面軍工作,從四方面軍調幾團兵力補充一方面軍。起初,張國燾壓住不辦,到當上總政委后,他開始以統籌全局的心態落實這件事,從第四軍抽調第三十二團(1100余人)、第三十軍抽調第二七○團(1600余人)、第三十三軍抽調第二九四團(1100余人)補充紅一、紅三軍團。這三個整編團共3800余人,相當於增強了紅一方面軍四分之一的兵力。同時,中央從紅一方面軍抽調張宗遜、陳伯鈞、李天佑、李聚奎等人,到紅四方面軍各軍任參謀長。

短短三天,張國燾就接管了軍委,重新調整了全軍軍事系統,別具一格地組織起從軍委到前敵指揮部的梯級結構,將軍委的具體指揮權轉移到紅四方面軍總部。

這種威懾全軍的魄力、敢於任事的意志、輾轉騰挪的身法和雷厲風行的作風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組軍委和統一前委后,軍隊行動的決定權和指揮權集中到了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四個人手上。在張國燾看來,朱德為人謙遜,不擅爭權﹔徐向前精通軍事,對政治聞達不以為意,而且長期在自己的控制下使用﹔陳昌浩則是自己忠誠的追隨者和擁護者。他感覺自己已經完全控制了軍權。

(作者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員,湖北中共黨史學會和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理事,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