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
特殊學校落戶小村
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內,一棵挺拔的洋槐樹尤為引人注目。
史克己告訴筆者,這棵見証歷史滄桑、已有近百歲樹齡的洋槐為當年在學校擔任教員的蔡和森手植。“在北方農村,傳統上多種國槐,洋槐較為少見。據當年在此求學的學員回憶,當年蔡和森種下這棵洋槐樹時,曾說:種洋槐,就是表明和舊社會決裂、留洋求學之決心。”
從高陽華工的“工余求學”到波瀾壯闊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布裡這個看似普通的北方小村又起到了什麼樣的特殊歷史作用呢?
“‘工余求學’的顯著成績大大超出了李石曾的始願。后來,豆腐公司的工人李廣安、張秀波、齊雲卿等根據幾年業余求學實踐,正式提出了‘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的主張。”鄭名楨說。
李石曾對這一主張倍加贊賞,在這一主張的啟示下,1915年6月,李石曾和已經赴法的蔡元培在巴黎成立了“勤工儉學會”,其宗旨為“勤於做工,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這便是“勤工儉學”四個字的由來。
“為什麼勤工儉學的去向最初選擇了法國,而不是赴其他國家呢?”鄭名楨給出了如下解釋:辛亥革命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中國留學生的興趣已轉向科學技術等理工學科。又因歐美諸國的科技水平高於日本,赴歐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日趨增多。但歐美諸國生活費用較高。就普通教育和中等教育而言,法國學費低而且較易求學。同時就高深教育而言,法國各類學科研究又都處在領先地位。因此,有志青年們越來越趨向留學法國。
1916年底,蔡元培由法回國接受北京大學校長的任命,李石曾也隨后回國。他們回國后,在北京設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及華法教育會。留法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成為主辦全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總機關。
“為了使青年學生赴法前既學會淺顯的法語和文化知識,又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留法勤工儉學會自1917年下半年開始,在直隸(今河北省)、北京等地籌建附設實習工廠的預備學校,以便取得經驗后向全國推廣。”鄭名楨說。
1917年夏,留法勤工儉學會設立全國第一所初級預備學校,選址高陽小村布裡,法文教員先后由原豆腐公司工人張秀波、齊連登和曹福同擔任。
“布裡村和鄰近村庄的青年聞訊到校報名的很多,參加考試的約有二三百人。考試科目除國文、算術外,還要考體力。”史克己告訴筆者,在首屆入校的學生中,就有后來與周恩來同期赴法、最終成為法國愛國僑領的王守義。
1918年,由於招生人數的增加,布裡村的校舍不夠用,李石曾回到北京,請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姜妙香等人演出,為學校的建設募集資金,共籌得大洋1500余元,建設了新校舍。
新校舍建成后,學校正式更名為它現在的名字——布裡留法工藝學校。
“新校舍建在布裡村西南角一個叫‘馬樓’的地方,有3排41間平房,包括教室、宿舍、飯堂、辦公室和實習工廠。”史克己介紹。
1918年夏,新校舍建成后的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迎來了招收的第二批80余名學員——不同於以往的是,名氣漸長的布裡第一次迎來了一批南方學生,其中以湖南人為主。帶隊的,正是后來成為我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的蔡和森。
因為語言和生活、飲食習慣的差異,那批學生被分為了北方班和南方班,蔡和森擔任南方班教員。
1919年秋,學校又招收了第三期學員,仍舊分北方班和南方班。1920年,由於法國經濟凋敝,學校停止招生。
布裡留法工藝學校先后共招收了3期200余名學生,后來到法國留學的有73人。
作為留法勤工儉學會設立的第一所初級預備學校,布裡留法工藝學校的地位重要而特殊。留法勤工儉學生、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同志曾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文物史料展覽題詞:“勤工儉學,旨在濟世。回首當年,喜懷舊址。布裡巴黎,千載情熾。今日揮毫,用以勵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