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涌起:
勤工儉學風靡全國
在今天的保定市裕華西路北側,保留了一座清末時期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大門坐西朝東,青磚、灰瓦、黑色木板門組成的古式門樓顯得頗有特色。
這裡,是原保定市育德中學舊址,如今,它的正式“身份”是由中央批准建立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創辦於1907年的育德中學是當時華北地區頗有影響的一所私立中學,以辦學時間長、教學質量高而聞名全國,素有‘天津南開,保定育德’之稱。時任育德中學校長的高陽人王國光對留法勤工儉學非常支持,1917年,幾乎在高陽縣布裡留法工藝學校建立的同時,李石曾和蔡元培受王國光的邀請,到保定育德中學參觀並演講,宣傳留法勤工儉學。”“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館長安義信告訴筆者,其后,李石曾提議在育德中學附設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
1917年8月10日,經當時的教育部批准,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正式成立。
1917年8月,育德中學留法班招收了第一期學生,共31人,均為河北籍。
1918年9月,學校招收了第二批學生,其中以湖南學生最多,李維漢、李富春、賀果、張昆弟、張增益等都在第二期學習,這期也因此得名“湖南班”。
那時的毛澤東整天為勤工儉學而奔走。1918年10月6日,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專程由北京趕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學留法學習班學習的湖南學生。
“育德中學留法班的法文教員由原巴黎中國豆腐公司工人、勤工儉學會發起人之一的李廣安(光漢)擔任,機械教員原請保定甲種工業學校教員兼任,后因其業務水平不高,1918年暑期改由劉振華(仙洲)擔任。”鄭名楨告訴筆者。
后來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是河北順平人,我國著名機械學家和機械工程教育家,他自編了我國工科大學第一套教科書,首先進行了我國機械工程名詞統一工作,還是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
“1918年,劉仙洲由香港大學畢業回國,路過天津時已被天津高等工業學校聘為機械學講師,月薪150元。劉是育德中學畢業生,育德中學王國光堅請劉回母校任教,月薪50元。劉仙洲因贊成留法勤工儉學活動,慨然允諾,從第二期開始擔任該校留法預備班的機械、蒸汽機、內烯機和機械繪圖等課程的教師。”鄭名楨介紹。
1919年和1920年,育德中學又分別招收了第三期和第四期學員。其中,劉少奇曾在第三期學習,畢業后未曾赴法,於1921年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在布裡、育德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到20世紀20年代初,全國相繼設立了留法預備學校20多所。據不完全統計,經布裡村留法工藝學校學習后赴法的學生就有近百人,而經過河北境內各預備學校學習后赴法的青年則更多。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很快風靡全國。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四川、湖南發展最快,留法勤工儉學的人數也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分別達到378人和346人。這一方面是由於毛澤東、蔡和森、吳玉章等人的提倡,另一方面也是這兩省軍閥混戰嚴重,文化教育事業受到摧殘,學生們走投無路的結果。而河北籍留法勤工儉學生總數則達197人,僅次於四川、湖南和廣東。”鄭名楨表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