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貢獻:
旅法學子英才輩出
1978年春天,來自布裡的“草根研究者”王章書第一次小心翼翼地走進了何長工老將軍的辦公室。
老將軍熱情地接待了這位自費前來採訪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民辦教師,他們談得很投機。
蔡和森、向警予、顏昌頤、唐鐸……當王章書細數一個個何長工在法國時的同學、好友的名字時,老將軍激動了,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時代,情不自禁地放開喉嚨,為王章書唱起了原汁原味的《馬賽曲》。
對當年參加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學生們來說,那段經歷是影響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而他們中的一大批人則成為后來中國革命與建設歷程中的寶貴財富。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底才結束,直到1919年3月,第一批勤工儉學生才啟程赴法。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生89人於上海楊樹浦碼頭,乘日輪“因幡丸”號啟程赴法,其中湖南43人、直隸(今河北)22人、四川9人、山東8人、湖北3人,廣東、江蘇、安徽、江西各1人……當時的報刊詳細報道了從1919年3月到1920年12月留法勤工儉學會和華法教育會組織的共20批赴法學生的情況。
在后人根據這些報道及檔案資料整理的記載中,筆者讀到了這樣一些后來彪炳史冊的名字:陳毅(第五批),徐特立(第七批),王若飛(第八批),李維漢、李富春(第九批),聶榮臻(第十一批)、葛健豪、蔡暢、向警予、蔡和森(第十二批),趙世炎(第十五批),鄧小平(第十七批),周恩來、郭隆真(第十八批)、張申府(第十九批)、何長工(第二十批)……
“第二十批勤工儉學生是華法教育會組織赴法的最后一批,此后,由於法國發生經濟危機,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勤工儉學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國內勤工儉學的熱潮也慢慢轉冷。”鄭名楨說。
截至1920年底,全國留法勤工儉學人數約1700余人,他們中年齡最大的是蔡和森的母親、54歲的葛健豪,最小的則是12歲的高陽人王書堂。
陳毅元帥生前回憶自己留法勤工儉學時曾談到:“法國的工廠生活,是寄在資本主義制度的下面……我對被資本家辭退的法國工人深表無限同情,覺得社會革命是極合理的事……”
1922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和“中共旅歐支部”,在周恩來、趙世炎、李維漢等先進分子的組織活動下成立。從此,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留法勤工儉學生們,不辭艱辛、遠涉重洋,尋求科學和真理。從他們中涌現出以周恩來、鄧小平為代表的一大批為后人熟知的青年才俊,在汲取西方先進文明營養的同時,利用在歐洲的有利條件,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相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重要的領導人。”鄭名楨說。
“正所謂‘一部留法史,半個科學院’。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另一大貢獻則是對近現代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一部分走上科學道路的有志青年們,回國后成為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廣泛分布於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為我國近代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史克己則向筆者展示了另一份名單:
——著名紡織學家張漢文,布裡留法工藝學校第二批畢業生,學成回國后,一頭扎進了紡織工業的創業大軍,著有《毛紡學》這部中國毛紡領域的拓荒之作。而如今的高陽縣,正是以“紡織之鄉”的美譽聞名全國。
——著名電機工程專家侯昌國,一部《電機工程學》奠定了他在新中國電機工程領域的權威地位。
——陳光熙,中國電子計算機科學的奠基人,第一個小型磁芯存儲器的發明者,中國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人。
——汪德耀,中國細胞學科的學術權威,一部《普通細胞學》令他走上了新中國生物研究的制高點。
……
即使是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回國、最終在異國終老的勤工儉學生們,也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
王守義,這個當年和周恩來同乘“博爾多斯”號輪船赴法、分別多年仍能被鄧小平一眼認出的高陽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法國打拼出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並資助了許多在法國求學的中國學生。
1971年旅法華僑成立“旅法華人俱樂部”,王守義當選為常務委員、副主席。在此期間,他大力協助處理了多起華僑遺留問題,維護了海外游子的合法權益。
1980年鄧穎超同志出訪法國時,曾在巴黎四次專門邀見王守義,並諄諄囑咐他要珍重身體,早日回國定居。王守義在鄧大姐的熱情勸慰下,即決定落葉歸根,並著手進行准備,可惜未及如願而身先去,於1981年5月5日在巴黎病逝,享年83歲。(通訊員 冉旭光 記者 王思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