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布裡留法工藝學校。 王思達攝
巴黎中國豆腐公司
1924年,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五次代表大會后歡送周恩來歸國合影。左起前排1為聶榮臻,4為周恩來,5為李富春。后排右起3為鄧希賢(小平)。
1975年5月12日,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
剛剛復出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走下飛機。
這是一場重要的國事訪問,也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西方國家。
而對鄧小平而言,法蘭西卻是故地重游。當來到華僑歡迎人群前時,他突然停住了—— 一位滿頭銀絲、精神矍鑠的老人的招呼聲吸引了他。他稍頓片刻,立即伸出雙臂和老人緊緊擁抱,還脫口而出一句讓旁人不解的話:“高陽的‘馬老五’哇!”
這特殊的一幕曾讓到場迎接的法國政要和歡迎人群面面相覷。
與鄧小平擁抱的老人是來自河北高陽的著名愛國華僑領袖王守義。而他,正是幾十年前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學生之一。“馬老五”則是那一代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對在法期間“散工”的通稱,出自法語“散工”的漢化諧音。
在這老友重逢的特殊一幕背后,還有更多的鮮為人知: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起點就在王守義的故鄉河北省高陽縣的一個普通村庄——
12月10日,高陽縣布裡村。
筆者眼前的這座建筑和這個平凡鄉村的周圍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兩個半圓的造型拱衛著中間的尖頂,兩旁是修長的立柱,立柱頂端是兩個球形裝飾。尖頂下面是一個中國傳統樣式的圓形拱門。
這是一座在中國北方農村極為少見的西方哥特式風格和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的建筑物。在尖頂和圓形拱門中間,有幾個白底的黑色繁體字:留法工藝學校。
它的全名是布裡留法工藝學校,當地人則稱之為“法國學堂”。
1982年,這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們不禁發出疑問:為什麼布裡村有這樣一座留法工藝學校?
一切的一切,要從一塊豆腐說起。
機緣巧合:
一塊豆腐改變歷史
“我們高陽有句老話——夜裡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磨豆腐。高陽農民有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做豆腐的傳統,就像今天的紡織一樣,一百多年前,豆腐曾是高陽的‘地方名片’。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一個高陽人從一塊豆腐開始,成就了一件從某種意義上可謂改變歷史的大事業。這個人,就是留法勤工儉學的創始人之一、清末軍機大臣李鴻藻之子李石曾。”文史專家、高陽文化館創作員史克己從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研究多年,他一開口,就把筆者的思緒拉回到了一個多世紀以前。
“1907年,李石曾作為中國最早的留法學生之一,從巴黎巴斯德學院生物專業畢業,喜歡研究大豆的他甚至出版了一本法文專著《大豆的研究》,在法國引起轟動。”史克己告訴筆者。
身處法國的高陽人李石曾對家鄉名產念念不忘,為了讓豆腐這種中國傳統食品在異國落地生根,他“異想天開”地要在巴黎西郊著手創辦一個“巴黎中國豆腐工廠”。
“法國人沒見過豆腐、更不會做,於是,李石曾想到了自己的老家。1908年,不常回來的李石曾特意回到家鄉,找到他的好友、布裡村人段子均商量招華工赴法。可是,當時的人們大都不願意出國發洋財。”史克己的話,講出了李石曾當年的無奈。
碰了壁的李石曾和段子均改變策略:先訂合同,為期四年﹔同時在布裡村辦一個豆腐公司訓練班,學好技術和簡單法語后再赴法國做工﹔對願意赴法之人,先發數額不菲的安家費,服裝費和赴法路費也由豆腐公司解決。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久,段子均就幫李石曾在布裡村找到兩個“首吃螃蟹的人”——段憲章和段壽田。
“1908年下半年,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批赴法華工踏上了從陸路奔赴法國的漫長旅程。”史克己告訴筆者,“這不僅是中國工人第一次赴法做工,也讓法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了‘華工’的稱謂。”第二年,經過布裡豆腐公司訓練班培訓的又一批華工順利赴法。
“短短幾年,豆腐工廠先后在高陽縣招募工人40余名。人數雖然不多,但他們是最早赴法的華工,高陽縣由此贏得了‘華工之鄉’的美譽。”研究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多年的省博物院原研究員鄭名楨給出了如此評價。
1907年,孫中山在巴黎結識了李石曾,其后還親自到豆腐公司參觀,並在其著作中記述:“吾友李石曾留學法國……以研究農學而注意大豆,以興開‘萬國乳會’而主張豆食代肉食,遠行化學諸家之理,近應素食衛生之需,此巴黎豆腐公司之由起也。”
而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李石曾也資助頗多。據說兩人曾經約定,孫拍電報到法國找李要錢,隻需要打一個字母:A代表1萬,B代表2萬,C代表3萬。因此有人戲言,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一些重要經費,是高陽人磨豆腐磨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當年赴法老華工之一、布裡村民陳珍如曾不無得意地對當時的本村教師王章書講述:“當年我們的產品——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絲,參加在法國巴黎呂南公園舉辦的萬國食品博覽會時,人山人海,大家搶著買……”
“王章書這個土生土長的布裡人,正是布裡留法勤工儉學史研究的關鍵人物。”79歲的鄭名楨動情地告訴筆者,“1978年,我下鄉到高陽調研時,結識了王章書,並由此一道開始了對布裡這段特殊歷史的研究。十幾年裡,我們走遍了大江南北,採訪了很多運動的親歷者和他們的親屬,最終,數百件珍貴的文物資料被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而王章書本人,卻在2008年春天悄然離世。”
就在豆腐公司蒸蒸日上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華工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藝,李石曾辦了一個夜校,工人們白天做工,晚上則在此學習中文法文以及基礎科學知識。
“這就是著名的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學’,它是旅法華工教育的起點,更算得上留法勤工儉學的雛形。”鄭名楨評價道。
![]() |